兩。今年入數不下四百餘萬兩。除已發之外,見庫僅四十餘萬兩,老庫僅一百七十萬兩,諸費何從出,猶少一百餘萬兩。今日利孔已盡,無復可開之源。而歲入愈少,歲出日增,應當厲行裁革冗員,節省開支”
他認為,要裁革冗員,節省開支,象一些錦衣衛的帶俸官役。禮部鴻臚寺的譯字生、通事、序班。光祿寺的廚役,各監局的工匠,在外佐貳首領的添設,九邊年例與主客市賞的供費等,都應該視其緩急,漸次裁革,以節約為生財之道。
不過他這些建議,遭到了各方的強烈反對,最後只能不了了之。這些年,他為了財政的事,可說是傷透了腦筋,眼下見五寨堡大豐收,自然而然想到了徵收屯糧之事,雖說眼下五寨堡大豐收的事,還對大明起不了決定性的影響,要徵糧徵錢,也徵不了多少,不過蚊子腿再小,也是肉不是?為了戶部的錢銀,王遴決定豁出去了。
正文 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
16K小說網 更新時間:2009…3…17 0:38:15 本章字數:4091
剛才楊大為的話,兵部尚書石星一直在旁仔細聽著,自前些時間他知道五寨堡之事後,他對這個事情一直很關注,如果黃來福的事情是真的,那作為領導,他這個兵部尚書,自然也有功勞。
兵部尚書石星,今年五十六歲,字拱辰,號東泉,明嘉靖已未進士,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歷任給事中、大理丞、太僕卿、右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等職。
在內閣中,石星向來與戶部尚書王遴有矛盾,主要是王遴任戶部尚書後,以國家經費開支大,國庫空虛為由,大大減少了軍費,自然讓他悵然不樂,不由錢糧在戶部尚書王遴手中,他也是沒有辦法。
此時聽了戶部尚書王遴的話,他出聲道:“王大人,此次五寨堡屯田得力,在災年中,取得了內地州縣所沒有的大豐收,不但能自給自足,不再需要戶部拔糧,而且還有餘力向外供糧,朝庭本應該大力表彰獎勵才對,以激勵天下州縣衛所,怎麼反而向該地徵糧呢?這不是讓將士們心寒嘛,如此下去,誰還願意再次屯田呢?再說了,世宗肅皇帝時不是免了各邊鎮衛所的屯糧歸倉了嗎?怎麼能出爾反爾呢?”
兵部尚書石星說這番話,自然有自己的打算,依明制,衛所屯田是屬於兵部管理,收下來的屯糧,則是一部分交於戶部,不過這都是以前的事了。對他來說,如果各地軍鎮衛所都能象五寨堡這樣的話,就算朝庭不向各衛所軍鎮徵糧,因各地能自給自足,那國家最大的糧餉負擔也將消失或是大大減輕。
這樣,如果能實現的話,不但自己可以不因每年的軍費問題再看王遴的臉色。而且明中葉以後最大的財政問題還被他解決了,這樣地功勞足以名留青史,想想就讓人興奮。他擔憂的是,如果戶部一向五寨堡徵收屯糧,會不會嚴重打擊五寨堡及各軍鎮衛所的積極性,這是兵部尚書石星大人不願意看到的。
戶部尚書王遴眉頭一皺,大聲道:“石大人。五寨堡有功是不錯,老夫也認為是應該大力表彰五寨堡黃千戶的功勞,可效仿太祖高皇帝時嘉獎康茂才所部一樣,以五寨堡為天下之表率。”
“但你也知道。現在戶部財政困難,各地衛所軍鎮欠收,戶部卻是無糧可撥。現在五寨堡大豐收,有屯糧四十萬石,老夫又不是要那五寨堡千戶將幾十萬石糧悉數上交。撥個幾萬石接濟周邊的軍堡有何不對?至於肅皇帝時,朝庭免了邊鎮衛所的屯糧歸倉,那是因為那時各衛所軍鎮早已無糧可徵,朝庭又體恤將士,所以才免了各邊鎮衛所地屯糧歸倉,難道因此,各衛所就算豐收了,也不再納糧了嗎?”
兵部尚書石星道:“王大人此言差矣,戶部困難,這誰都知道。但問題的關鍵。不是徵收五寨堡那一點的屯糧。而是想想如何讓各衛所的屯田能夠自給自足,只要各地能夠自給自足,兵食充足,那國朝最大地錢糧支出就不存在,國朝最大的錢糧支出款項取消了,朝庭的壓力就減輕了,那才是真正的解決戶部困難的良方。依王大人現在地做法。辦事得力者。反而要支錢支糧,而那些懶惰之輩。反而逍遙自在,這不是讓有功的將士心寒嗎?”
王遴道:“石大人,五寨堡千戶辦事得力,老夫也提議給於表彰。不過不是處處都可象五寨堡那樣,在災年中獲得大豐收的。石大人想必也知道,今年到處欠收,連國朝的糧倉湖廣都一樣,要說到自給自足,談何容易?但戶部的錢糧困難,可是擺在眼前的。”
石星還要說話,內閣首輔申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