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還是屬於那種極為窮苦,沒有絲毫盼頭的地方。
至於當地軍頭官員豪強勢力過大,而且也屬於略富足一些的地方,只是先期遷移走一批的丙等軍士作為新墾殖地點的屯田軍。
不過這種大規模的人員來回湧動,還是看得場外的人目瞪口呆。沒想到黃來福來這一套,也只有他這種氣魄極大的人,才敢來這一套,換成別人,隨便一個軍士喧變,就將他嚇回去了。
而且眼下有黃來福坐鎮兩鎮,手下有幾營戰力強悍的軍隊在旁,又有數萬強壯的甲等軍不斷挑選出來,兩鎮的安全也並不是問題。
這些新生的衛所屯田大軍們,每到幾河流域中新的墾殖地點後,便會同各地招募來的流民及當地民戶大軍們,熱火朝天地建設新住所,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等,大批的新興衛所及村鎮不斷湧現了出來。
新興屯田衛所及村鎮不斷湧現,當地大規模建設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商機,一時間,這些地方的周邊聚集了大批的商隊民戶等,運糧的人,賣菜的人,拉工的人,運石頭木頭的人牲口與人口的聚集,又需要眾多的客店踏房等,那種熱火朝天的味道,讓許多人都感受得到。
對於這些新興的軍屯之地,黃來福改變了以往那種授田于軍士們的作法,在這個小冰河災害橫行的年景,他們這種與小老百姓一樣一家一戶的耕作方式根本抵抗不了災害的橫行,而且也非常容易又陷入自己耕地被官員及豪強侵吞的結果。
如果這樣,黃來福可以想象,最多十年,這些軍屯又可能走回了原先大明軍屯的老路上去。所以黃來福在這些軍屯之地採用了五寨堡農場似的耕作方式。
這些土地其實都是屬於總督府控制所有。這些軍士們其實便是總督府下的工人。在這些地方,大規模的興修水利,使用五寨堡良種,施用肥田農藥,採用大規模的耕作方法。
軍士們每月有保底夠生活的月俸,然後勤者獎,懶者罰。讓他們養家餬口的同時,還保持著生活的希望,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黃來福的盤算,這種高成本大規模的耕作方法後,很快這些軍屯都可以自給自足,當糧食不愁後,有了相關的原料及市場,接下來的商業及工業的發展便順理成章了。
很快,便會在這些屯田衛所內大規模的發展農副業,農牧業等,仿效五寨堡大畜場進行大規模的養殖,進而建立起各種的食品廠,屠宰場,榨油廠等,然後對外增值銷售,將農牧漁業成為一體。
由農而穩,由工而富,而商而活,最終這些屯田衛所不但能自己養活自己,還能為自己創造巨大的價值。而到了這一步,一個新興的商業城鎮便誕生了,還可以帶動周邊的地區發展,形成一個良性的迴圈。
從萬曆二十七年年底,兩鎮內大規模的軍屯同時,依兩鎮的五年計劃,大規模的道路修建也在進行。
大批的總督府幕員,隨同兩鎮的工部官員,還有各道各堡的文官武將們,依黃來福的計劃規劃,己經風風火火地勘測從五寨堡到太原城的水泥路線,從五寨堡到大同城的水泥路線,從五寨堡到歸化城的水泥路線。
在這點上,與兩鎮的軍屯及礦業建設不同,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們,都是非常贊同,大同鎮巡撫魏允貞同樣是非常讚賞,當勘測從五寨堡到大同城的水泥路線時,可說是通力配合。
交通的重要,不論是放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舉世公認的,就是在古代,大善人的重要標誌也是修路鋪路,只是無奈錢糧有限,稍稍修建那種達百里之上的道路,也沒有幾個人有能力做到罷了。
眼下總督府的承擔了大部的資金,不需要地方上耗費多少錢糧,而修路的好處又是有目共睹的,有優良的道路從自己境內經過,便會帶來多少好處?五寨堡就是個明顯的例子。
現在有這種好事,自然是人人踴躍。
而且總督大人仁慈,不需要兩鎮百姓出瑤役,而採用支糧支銀的方式來用工。每天有管夠的麵餅熱湯,每月還有不少的月銀,在眼下這個災年頻繁,越來越多流民的時代,有什麼比這更吸引人的?
小民什麼都沒有,就是有一把力氣,而對於小老百姓來說,能掙錢,能吃飽,誰會吝嗇賣力氣?
而且由於三條道路工程浩大,怕要建設長達數年,需要海量的用工單位,不但是兩鎮的富餘民工被掃一空,就是遠在兩鎮外的流民民夫們,隨著訊息的傳開,也是被吸引,不斷地湧入山西鎮大同兩鎮。
一時間,從萬曆二十七年年底,從各地流民及民戶中招募來的密密麻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