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員把跳繩的一端綁在腰間,另一端把手垂在地面上,兩兩分組,相互去踩對方垂在地上的繩子把手,巴喬掐著秒錶喊著,球員們不知不覺就在不停頓的奔跑中渡過了十五分鐘,這是一組練習的時間,休息兩分鐘再做第二組,六組做完之後統計和比較,大家也沒有覺得枯燥和煩悶,反而嘻嘻哈哈的,像是一群小孩玩遊戲。
“累嗎?”訓練結束之後,巴喬問道。
累啊,但是球員們都是在訓練結束之後才感到累的,每組十五分鐘,六組就是90分鐘正式比賽時間,雖然中間有兩分鐘的休息時間,但是這種強度毫不亞於踢一場比賽。
“大家體會一下,這其實是義大利青訓裡的補位跑動訓練,訓練大家在無球狀態下如何跟隨隊友進行補位,這段時間裡我詳細看了香港還有中國大陸的青訓體系,居然從十二三歲開始就有戰術講解,還有對身體對抗的使用,坦白說,這是不對的!”巴喬搖著手指講解著自己的思路。
“在義大利,從6歲開始正式接觸足球,培養的是興趣,是對球的感覺,從9歲開始培養的是有球技術,到了12歲開始,就要培養位置感和無球跑動技術,但是歸根結底,在19歲之前,都是技術方面的養成!”巴喬娓娓敘說。
“實際上在12到16歲之間,力量的運用會讓球員在踢球中佔到很大的便宜,在這些年齡段裡,放進了戰術運用、身體運用,很快就能出成績,但是呢?壞處就是,孩子們就會被這種勝利和成績麻醉,開始忽視技術上的練習!等到過了19歲,大家都開始使用戰術以及透過合理利用身體的時候,就回到了技術細節方面的比拼,而那個時候大家才會發現,基本功沒有打紮實”巴喬一邊說一邊指著球員們說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觸。Patton的基本功是你們所有球員裡最好的,技術細節方面的處理也是。他已經29歲了,但是現在很多新的技術動作,他還是能夠很快吸收和掌握”
陳灼在一旁聽的很有感觸,12到19歲之間的訓練階段,他對技術細節的訓練,完全是被兩位老師“逼”出來的,一位是少體校的張老,一位就是那位韓國尚武隊的李康助教練。當大部分小球員都喜歡踢比賽的時候,陳灼則是被他們逼著去做枯燥的顛球、過杆、踢射門牆、吊圈等等技術練習,對於絕對速度和身體強壯程度都沒那麼出色的陳灼來說,在他的少體校階段很不受重視。
巴喬的這個“補位訓練”,陳灼小時候在少體校也訓練過,那時候是玩“踩影子”,不過大家都不喜歡這種無球遊戲。而是更喜歡分組踢對抗賽,在球場上大呼小叫的跑來跑去。
這也是為什麼陳灼在19歲之前沒有入選國家少年隊的原因,那時候很多超齡球員,有些看上去嘴唇都長茸毛了還說自己是13歲,跟他們在一起踢球,人家輕輕一撞陳灼就非一邊去了
這也是很多少年時期成為“希望之星”的中國球員等到二十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到了二十五六基本上傷病纏身考慮退役,因為他們從十四五歲就開始吃身體的老本,而技術方面從一開始就沒有太多積累的原因!
“Patton,你要有心理準備,一個大規模的青訓計劃是沒那麼容易迅速出成績的。按照你設定6歲、9歲、12歲、16歲四個年齡區間的話,從9歲開始培養的話。至少7到8年才有第一批球員出成績,如果是6歲開始培養的話,那要10到12年,在此期間,全都是投入期”巴喬說道。
陳灼點頭道:“我有心理準備的,現在中國大陸太過急功近利,以為成年人職業化能夠解決一切,但是校園聯賽根本就沒有去做任何投入,遍地開花的足球學校也因為缺乏長遠規劃逐漸成了野雞學校,耽誤了幾代人!”
“所以說,你的青訓計劃很可能的結局就是,孩子們接受培養到十四五歲的時候,被球探看中之後脫離青訓營離開,最終你只能接受廉價把他們賣給歐洲俱樂部青訓營的事實,那些歐洲球探們在南美和非洲,乾的就是這種事情。”巴喬道。
陳灼道:“是啊,以前以為自己想的挺全面了,但是沒想到比我想象中要複雜一萬倍!”
“所以說,Patton,霍先生的提議我認為是值得考慮的,你在香港與霍先生合作,把中國大陸的青訓體系與香港的校園聯賽、職業聯賽對接,找到一個體制上的平臺,另外在歐洲、南美和非洲也透過建立合作平臺的方式,讓你的青訓體系與世界充分對接”巴喬建議道。
陳灼伸出手,道:“羅伯特,我再一次誠摯的發出邀請,希望你能夠加入這個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