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烤火,旁邊坐著是他的兒子,兒媳,孫女,一家人圍在一起看電視,電視里正在播放的是東北查干湖,冬捕者正在將絞盤固定在冰面上,再把大絛纏在絞盤上,透過牲口的拉力拉動冰下長達兩公里的捕魚大網,驚人的一幕開始了,漁網在透明的冰面下緩緩地移動,能夠看到冰下走網,,被上天厚愛的人群又一次獲得了饋贈,令人感慨的一幕發生了,大魚們肥美的身軀刺激著所有人的神經。
“好多魚啊。”小孫子忍不住了叫了起來。
“是啊,一網拉上來至少有幾千條吧。”王碩也開口說道。
‘毫無疑問,《舌尖上的中國》一部非常優秀的紀錄片。”看著電視上,一條條活蹦亂跳的湖魚,老人陷入到沉思中,在心裡默默說道。
老人叫王運昌,是中國紀錄片協會的副理事長,拍過《燕京故宮》,《長江》,《山洞裡的村莊》等一些優秀的紀錄片,他有很多弟子的圈子也很名,可以說,王運昌是中國紀錄片泰山北斗級的人物。
一部算得上優秀的紀錄片至少要符合幾個特點。
其一,真實性!真實性是一部紀錄片的靈魂,《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中在介紹每一個美食的同時都重點介紹了一個人,真實性就更能體現出來了,尋找松茸的卓瑪母女,老包的筍林,製作諾頓火腿的黃樹江父子,石把頭等,有了真實的人物、事件,使得整個片子的事實更加有可信度。
第220節 ‘吃貨暴/動’!
其二,細節描寫!細節描寫對於一部紀錄片是極為重要的,細節描寫不僅能打動觀眾,夾帶深意的細節描寫更是會將紀錄片帶到一個新的高度,《自然的饋贈》中對於細節的描寫可說是精到了極致,彩雲之南的老黃和他的兒子樹江製作諾鄧鹽,用到了一種傳統的竹筒器具,導演高明地對於這個不起眼的器具卻用了特寫將其突出,而紀錄片刻意呈現的父親老黃和兒子黃樹江一起製作諾鄧火腿,黃樹江跟儘管跟父親學了很多年,製作的諾鄧火腿卻趕不上父親這個細節,更是有無限深意。
其三,《舌尖上的中國》在畫面構圖上非常考究,非常細膩,色彩豔麗彷彿可以聞到食材的味道,取景拍攝拍得出國畫的意境。
其四,特寫鏡頭,運用得非常巧妙,總是以特寫鏡頭來表達食物誘人,酥油炸松茸這道美食中,整個做法一直是用特寫來拍攝做的過程,例如,松茸從最原始的狀態到用刀切片再到和酥油融為一體的酥脆感,都是由特寫這個以突出為主的鏡頭來完成,更能表達食物的美感,同樣的拍攝手法還有黃豆酸筍小黃魚、火腿炒飯、魚頭泡餅等。
想到這裡,王元昌看了看腦袋親暱地爬在他腿上的小孫女,嘟著嘴,圓溜溜地眼睛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節目播出不到半個小時就已經吵著要吃喊了8次了,在答應了明天帶她去吃黃豆酸筍小黃魚,才安靜下來。
其五,解說詞簡練而有力量,凸顯畫面的內涵。更多的是讓觀眾自思考,例如,在跟隨者去冰湖捕魚的場景中,漆黑的畫面只有馬燈有一絲光亮,‘要知道現在腳下已經不是陸地。而是冰面,趕車的冰面有裂逢,人和馬一旦踏上,落水甚至丟掉性命也是有可能的。’這段短小精悍的解說詞充分的表現了前往捕魚路上的危險性,寥寥數語就凸顯了捕魚的艱辛和危險性。
“毫無疑問,《舌尖上的中國》絕對可以算得算是這幾年拍攝的最優秀的一部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自然的饋贈’片長49分鐘,已接進尾聲了!
‘為期兩個月的松茸季節,卓瑪和媽媽掙到了5000元,這個收入是對她們辛苦的回報。’
‘傍晚,聖武撐著船回到岸邊,他要把今天採到的蓮藕用苫布蓋起來!’
‘新的一年。石把頭獨自上冰,春天50萬斤魚苗將會重新投放到湖裡,老人仍然期待冰湖裡的饋贈!’
當我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最應該感謝的是這些付出勞動和智慧的人們,而大自然則以她的慷慨和守信作為對人類的回報和獎賞!
以配音員簡練而有力量的聲音結尾。
然後是一段洗衣粉的廣告。
這個節目的好評,在播放過程中,以很快的速度高漲。一段段關於美食的人文故事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熱議。
國內美食專家傅一方在家裡陪家人看完《舌尖上的中國》後,隨即在微/博上發表了一條微/博,“剛看完《舌尖上的中國》,毫無疑問,《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紀錄片,陳東在紀錄片裡沒有大而空地宣揚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