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之時亦不會有負眾望;同時,他在就藩之後,仍會在適當時候被安排去秘密從軍,屆時其真實身份將被故意掩蓋,他會直接從一名野戰部隊新兵開始服役,以盡到一個西北臣民對西北主君所應負擔的戰戍義務,哪怕他是身分貴重的世子也不能例外。
心下稍微轉過一絲兒對將來自身前途的不安和疑忌,雷浩馬上就醒覺不妥,冷冷的將這一絲念頭即刻掐按了下去,不管自個怎麼的千憂萬愁,顧好眼前當下的程課才是緊要,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啊。
眉尖微微一挑,雷浩拋開一切雜念,細細閱讀手中的機密文牘,他的注意力迅即就被《形勢彙纂》上提到的訊息所吸引了。
身為平虜侯世子,自然便有許多常人難以企及的優勢和機會,雷浩也知道父親雷瑾曾經下了很大力氣,投入了很多心血和精力,開銷了大筆的錢糧,訓練培養了一大批或高鼻白膚或棕膚高鼻的‘色目人’秘諜暗探,而且在最近幾年陸續派遣,不斷滲透潛伏到西北幕府周邊諸國,甚至遠至遙遠的歐羅巴洲,亦差派有諜探前往刺探訊息。《形勢彙纂》上的訊息,提到了歐羅巴洲曠日持久的混戰,許多國家都捲入其中,雷浩立即意識到,此一訊息應當就是西北所屬色目人諜探傳回來的。
雷浩還注意到歐羅巴洲諸國大混戰,最早是由‘波西米亞’(即後世的捷克)突發的‘布拉格事件’發端,爾後‘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和其他德意志諸侯們,相繼捲入內戰。操著德意志語的‘新教聯盟’與說著德意志語的‘天主教同盟’,分別在外援勢力的明暗支援下投身內戰,進而引發歐羅巴諸國的長期大混戰。
諜探的訊息中屢屢提及由東法蘭克 ‘德意志王國’發展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說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家族王朝在歐羅巴洲的興起、鼎盛與衰落,以及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者‘法朗斯’國和‘瑞丁’國,還有從中獲利者‘英吉利’國、‘和蘭’國等,至於《威斯特伐尼亞和約》的締結,則意味著這場漫長戰爭的終結——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裡,在‘德意志人的神聖羅馬帝國’土地上,攻伐不斷,戰爭連連,歐羅巴洲各國的君主們也相繼捲入戰爭,直到簽訂《威斯特伐尼亞和約》之後,才結束了這漫長的戰爭。這既是‘新教聯盟’與‘天主教同盟’之間、諸侯與諸侯之間、諸侯與皇帝之間的‘神聖羅馬帝國’內戰,也是歐羅巴洲各國君主們的爭霸大戰,而‘神聖羅馬帝國’則因此徹底衰落。
諜探的訊息還說,神聖羅馬帝國六分之五的鄉村被戰火毀滅了,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以上,農民已經一無所有,飢餓和死亡如影隨形。戰爭雖然結束了,‘德意志人的神聖羅馬帝國’依然是四分五裂、殘破不堪、諸侯林立的一個‘名義國家’,徒具虛名而已。西北諜探注意到,戰後的‘神聖羅馬帝國’,有三百六十個自立一國的諸侯邦國,有一千五百個割據一方的自治領地。而且大部分邦國版圖很小,譬如在‘威斯特伐尼亞’地區,一個邦國頂多也就是方圓百里的百里之國,但是所有的邦國都擁有自己的軍隊,有的邦國軍隊甚至僅有十二名士兵,對外征戰完全依賴僱傭軍。
《形勢彙纂》作為西北機密文牘,通常也會輯錄西北幕府各文武大員、高層幕僚、智囊謀士對天下形勢、當前時局、政事、軍務、民情的剖析、評斷、估計、預測,以及他們對某些軍政要事的相關批示、建言甚至條陳。‘法朗斯’和‘瑞丁’兩國,暗中煽風點火,坐山觀虎鬥,趁著各方互相大打出手鷸蚌相爭的機會,趁火打劫,伺機參戰,最終‘法朗斯’漁翁得利,一躍崛起成為歐洲新霸主,而‘瑞丁’也攫取了北歐羅巴強國地位,並掌握了波羅地海的霸權。雷浩注意到西北不少軍政要員都對此諜報作出了剖析評斷,各有見解。顯然,‘法朗斯’和‘瑞丁’在爭霸中的老辣算計以及他們崛起的過程、決策、得失,還有神聖羅馬帝國的衰落,都值得後來當權執政者深思和警惕,引為借鑑,從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而且中土距離歐羅巴洲非常遙遠,人們剖析評斷起番邦蠻國的軍政得失亦是毫無顧忌,也不會為尊者諱,西北不少軍政要員正是看到這一點,才對發生在歐羅巴洲的這場長期爭霸大戰如此的感興趣,樂於剖析評斷其中的成敗得失。
雷浩終究是少年子的天性,對西北臣僚謀士這些剖析評斷的興致並不是很高,倒是對那些打打殺殺的東西更感興趣一些。
諜報文牘中,重點提及了歐羅巴各國的武備情況,從僱傭軍、教會武力的首領、頭目、兵員、編伍、武器、糧餉,到各國常備軍的兵源、員額、將領、軍械、輜重、供給、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