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言向來不多,只是有時候偶而一句半句點到為止,卻於他十分有用。
前面幾個奏摺,劉娥都能與他一起討論,直說到請求早立儲君時,她卻微微一怔,似想要說些什麼,卻終於沒有開口。
真宗不解,再三問她,她才笑道:“早立太子,能安皇后之心,那自是一件好事。做父母的總是愛孩子,但是有時候,卻也未必都是真的對孩子好。”
真宗怔了一怔:“這話怎麼說?”
劉娥淺笑道:“官家,可還記得當日您是怎麼成為太子的?先皇先是有意於楚王,後來又定了許王。此後,卻是過了兩三年,才擇定了您,又冷眼觀察了您好幾年,甚至有時故意冷落您,考驗您,最終,才把這皇儲之位交付於您。這固然是為天下為社稷之計,選定好可託付天下之人,也是為了愛護官家,免遭楚王、許王之厄。怕早定儲君,則其身邊會多了一群利害相關的人,倘有小人覬覦,引上邪道,反而不好。便如當年唐太宗的太子承乾,早在幼年便立為太子,便有無數投機之人,圍在他的身邊,用種種邪門歪道,投其所好,終於將他引上邪路,以致於誤了一生。我朝皇子年滿十五,要出宮開府,體察民情,才得逐步進封。如今官家的幾個弟弟,也是先從國公到郡王,都還沒封親王呢。且皇子年紀尚小,心性未定,何必急在一時呢!”
真宗聽到承乾故事時,瞿然動容,驚道:“小娥你說得甚是,此事不但關係祐兒一生,也關係著大宋江山的未來,不可不慎重。”
劉娥溫言款款:“官家,二殿下到底是皇后獨子,雖然年紀尚小,卻無疑可算得未來儲君。此時他已經七歲了,皇上應該善擇良師為其開蒙了。”
真宗點了點頭:“朕自有分寸。”
次日便下旨,封皇次子玄祐為信國公,擇良師為信國公啟蒙教學。
皇后郭氏接旨謝恩後,站了起來,長長地吁了一口氣。
侍女鶯兒恨恨地道:“娘娘,此事必是西邊嘉慶殿做祟!”
郭後嘆了一口氣:“此事是我思慮不周了,沒能把那些老臣們說動。官家的性子我知道,象老太師呂蒙正、參知政事寇準這樣有份量的人,若是肯為我兒說話,說不定當朝便把事情定了下來。若是猶豫得幾日,回了後宮被枕頭風一吹,事情便難辦了。”
鶯兒頓足道:“偏是這些人老奸臣滑,斷不肯給人個準信兒。”
郭後冷笑:“這些人若是一問便準,也做不到今日的地位來。”她向後倚在榻上,微微一笑:“以後日子長著呢!祐兒如今是嫡長子,只要我細心教養,將來必是眾望所歸。她便是做祟得一時,哪能次次得逞!”
______
第二十二章
“富家不用買糧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常向窗前讀。”雪白的澄心堂紙,飛墨走筆,濃濃地落在最後一個“讀”字的最後一點上,真宗提起筆,端詳了一下,笑問身邊侍候研墨的劉娥:“朕這首《勸學篇》如何?”
劉娥唸了一遍,笑吟吟地道:“大白話大俗話,卻是非天子不能言此的大老實話。”
真宗大笑擲筆道:“不錯,正是大白話大俗話,卻也是非卿無人敢在朕面前說這大老實話。”
劉娥微笑,她可以預見到郭後看到這樣的詩篇,會說什麼樣的話。這樣的大白話大俗話,恐怕會令皇后娘娘在嗔目結舌之餘,言不由衷地說上一番自承愚昧不能解聖意高遠的雅話。
官話套話雅話,且讓朝堂上夫子們說去罷,獨有天子,才敢說這大白話大俗話,也是大實在話。昔年漢高祖劉邦下“求賢詔”:“今吾以天之靈,與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己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準南王作招隱詩“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唐太宗說:“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
這其中種種,皆是一理。當今天子今日這首“勸學篇”,便是將天下人心中所有種種所欲,一網打盡地端上來,叫天下人都入了這彀中,除此也無處可去了。
新政已經推行一年多了,果然大見成效。真宗心中滿意,便有心將科舉再行擴大,朝中裁減那些陳年的蔭封官,便為的是讓出位置來,讓天下的有才之士透過科場比試取而代之。中原百年戰亂,因此重武輕文,國家百廢待興,自然是誘使更多的人來投入科舉之中。也只有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