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部分(2 / 4)

這世界不見的能改變多少,然而是一點,算一點。嚴格意義上說,毀滅舊有建築的“傳統”可以追溯到無知魯莽的項羽,火燒阿房宮儘管被稱為是一段歷史公案,一直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到底是否是真實的,但卻埋下了文化上的破壞性基因,其後的國人在新建和保舊的選擇上強烈地傾向於前者,認為新建才能夠體現話語權的價值,特別是五四之後,對於清以降的國家落後、捱打的痛楚轉化成破舊立新的願望——集體無意識的求新*積攢下來,就造成了後世“千城一面”的因果。

全國人民都向往高樓大廈,希望住在集體宿舍內,這時的人們浮躁,人們寧願用紅木圈椅,去換回他們想要的一把電鍍摺疊椅,心兒裡那個美啊!——這個時代的人們急切地想將家裡的老舊明清傢俱換成時髦的沙發或者鋼管椅子,以滿足自己家庭“進入現代社會”的內心需求。

不知道他們後來是否後悔,反正如果是方默南她肯定後悔,然而後悔藥吃起來是那麼的苦澀,千金難買早知道。

在傳統智慧的複雜體系中,並不缺乏對過去事物繼承、保護的概念。遺憾的是,近代的屈辱史沒能讓國人親近反諸於先人的思想,亦沒有接受西洋人對建築、文化的尊重,在不尷不尬的文化無知中,以大無畏的氣概毀滅了一切舊的真實的乃至意象性的事物。

對城市進行改造,有千種萬種的理由,覆水難收的後果卻只有一條:舊的毀掉了,再建就不是原來的了。80年代開始的城市改造與以往時代不同是,一直伴隨著“復古風”,邊破壞邊復古,美其名曰的“尊重傳統、挖掘文化內涵”,扒開看看城市改造的核心都是為了金錢利益。

市中心地帶寸土寸金,怎麼能不讓人眼紅,眼熱呢!

後世京城,最賺錢的旅遊景點應該是故宮紫禁城。應該慶幸,辛亥革命之後故宮能僥倖存留了下來。但是在故宮周遭,各種現代建築的包圍實際上是以另一種方式的擠壓和顛覆故宮存在的價值。老城“消失”的過程多少都會成為全國其他城市改造演變的正規化。文化價值標準一旦在物慾標準之下,城市無根無魄就不足為奇了。

“不知其他地方如何?”方默南喃喃自語道,是否能頂得住銀彈的攻勢,頂得住一時,是否能頂得住一世。

嚴廣興看看手錶,“八點多了,咱們先去吃早茶,“西關美食”甲天下,咱們就去西關,吃完早茶,我帶你好好看看真正的老羊城。中午的時候咱們在去給我爸針灸。”

不是星期天,又公務繁忙只有趁著午休一點時間針灸看病了。

方默南笑著點頭,“客隨主便,聽你的。”

西關是舊城,因明清時地處城西門外而得名,在明清時期這兒就是羊城的商貿中心。

第523章

舊時有如下一段詩描述明清時期的西關:

出門見擺滿街頭,有人叫賣四巷走,求神拜佛與占卦,五花八門無不有。

由此可窺過去西關之繁盛。

曾經這裡做為清廷唯一的通商口岸,十三行風頭無一時二,堪比兩淮鹽商。1822年十三行街大火,有四千萬兩白銀化為烏有,史稱“洋銀熔入水溝,長至一二里”。一場大火燒得個乾乾淨淨吶!

鴉片戰爭後,允許英國商人在各口岸任意與華商交易,嶺南喪失了在外貿方面的優勢,曾經的十三行的輝煌時代也隨之結束。

車子在行進途中,方默南依然可以看到昔日的繁華。現在這裡安靜的很,綠樹成蔭,能看見許多老人漫步悠閒地溜達在街邊,或者拉著自家的孫子走在去茶樓的路上。

車子停在一家酒樓外面,酒家樓高4層,外觀為紅牆綠瓦、雕樑畫棟的民國的建築形式,充滿著嶺南建築風格。

“走吧!這陶陶居是有名的老字號,成立於清光緒年間,算來也是有著百年曆史了。其招牌的寓意來此品茗樂也陶陶。這裡價錢很實惠,食品出品也不錯。”嚴廣興邊走邊說道。“據傳,“陶陶居”這三個字是康有為寫的,用的是“石門銘”碑法。康有為當初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時。常去一間茶室喝茶,便為那個茶室題寫了“陶陶居”這一牌匾。戊戌維新失敗後,“康黨”被追查,陶陶居主人怕受牽連,將招牌上康有為的名款除去,“陶陶居”遂成為一塊沒名款的招牌。至於真假就只有天知道了。”

方默南他們走進茶樓,迎面而來的廳房寬敞明亮,陳設雅緻。古色古香。當中大樓為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上蓋置有六角亭,所選的彩畫灰飾等極富嶺南風格。內設卡座正廂、大觀園、濂溪清舍、八卦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