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因為姜維受了孔明密傳,知道在鬥陣法方面司馬望根本不是自己的對手,那麼敵方為什麼還主動下戰書呢?敵方以已之短擊我之長,而且還挺主動,這能正常嗎?因此姜維說:“中間必有詐謀”。鄧艾違背了邏輯常識,這一點連戰將廖化都看出來了,所以鄧艾的這個偷樑換柱之計用的時間和地點都不對,失敗就是在情理之中了。
25…4乘機矇混欺騙術 偷樑換柱假亂真
案例一:
大眾讀物市場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一直到90年代初期,是屬於新派武俠小說“金梁古溫”四大家的輝煌時代。曾經遍佈城鄉大街小巷的形形**的租書店,是這個輝煌時代的特殊標誌物。金庸作品的一版再版,既使得武俠小說從此獲得社會的正視,佩戴起“通俗文學”的接納性稱謂,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租書店這一特殊標誌物的生存環境受到限制。而在另一方面,金庸個人及其作品的巨大成功也客觀壓制了武俠小說再出發的生機,許多讀者心目中往往只認金庸,出版商因此只出金庸,其他大部分優秀的武俠小說作家及其作品則被遮蔽。有限的資源即使被過度又過度開發,也依然無法滿足全社會範圍內日益膨脹的俠客夢,這個時候,一種怪誕的替代性產品出現了
許多30歲左右的人至今依然能夠清晰回憶起自己初看“全庸著”小說時的恍惚與迷惑,以及搞清被愚弄之後的氣急反笑。在他們的腦海裡,其實不僅有“全庸”,還有“全康”、“金康”、“金唐”等等名目。當這些“加減法”被識破之後,更高妙的“連詞”技法應運而生:“金庸鉅著”,四字連成一線,根本不容你分辨是“金庸??鉅著”還是“金庸巨??著”,“金庸新著”、“金庸力作”自然也在此列。這種滑稽的出版狀況,在“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防偽秘訣出籠後很長時間仍然得以延續。
以此相照,對應著古龍的有“古尤”、“吉龍”、“古犬”等,因為辭世較早,“古龍遺著”的“遺”字甚至成了他的“專利”字眼;梁羽生除“梁詡生”外,尚被偷“梁”換“粱”為“粱羽生”;溫瑞安則大抵不是被“揣”就是被“踹”甚至被“端”,益發悲慘得緊
這些操弄文字的男人顯然不比文字中的女子,非但得不到“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的讚譽,還需時不常遭受“人身攻擊”,不是被打“當頭一棒”(古?吉),就是得“兩肋插刀”(梁?粱),金庸還好些,免掉了“小鞋兒”(金?全)一雙。
這類“偽書”多已成舊事,今日提起,只增笑爾。
案例二:
1973年,南方某製藥廠還是一個農場所屬的一個小藥廠,全廠圍繞著10只大鍋爐轉,土法熬製中成藥穿心蓮片,一年下來只有20來萬元的產值。
改革開放,使我們的社會從閉鎖禁錮跨越了出來,把時代的弄潮兒推向了風尖浪口。這個藥廠運用公共關係這個資訊社會的“潤滑劑”和“催化劑”,向舊的經營方式展開了凌厲的攻勢,旋風式的橫掃九州方圓。
他們吸取成功的公關經驗,結合企業的實際,運用公關原理,科學地分析和處理企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獲得了公眾對某廠家的瞭解、信任和支援。
1982年3月,廠長對外宣佈實行產品銷售的“五包”優質服務,即包質量損失、包降價損失、包藥品淘汰損失、包藥品超期庫存損失。沒有想到難題接踵而至,先是國家衛生部門宣佈淘汰127種藥物,一箱箱已出廠的淘汰藥品又“回了孃家”,接著是130種藥品調價,使藥廠因此而賠了100多萬元。
然而,巨大的代價使某製藥廠贏得了極高的信譽。商業部門當年向製藥廠追加了600多萬元的訂貨,經銷部門更是把與製藥廠做買賣視為保險生意而競相訂貨。由此,製藥廠佔領了預定的目標市場,與目標公眾結成了一種永久的關係,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了藥廠的知名度。
1984年,製藥廠開國內企業辦體育之先河,獨領風騷,出資“買下”了某足球隊,在合同期內該隊以“製藥廠足球隊”的名字參加國內、國際足球比賽。此舉一方面為足球隊解決了經費問題,另一方面又提高了藥廠的聲望,為工廠做了極佳的廣告。同時,還舉辦了廣州四城市國際足球邀請賽,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外國的企業家看到某廠家製藥廠有如此的實力,都願與之做生意。此舉雖花費了數萬元的鉅款,但從業績上看,從1984年以來,該廠年產值平均遞增4000萬元以上,從1.2億增至1986年的2.25億,1987年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