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出發,一路攻取鍚縣、西城,最後攻取漢中,都需要先拔除江陵這個釘子。
所以趙雲和周瑜經過約定,在建安十四年二月,一起殺奔江陵。就在趙雲出發以前,有得到一個好訊息,江夏的文聘帶領著三千援兵到了,文聘的援兵到來,也代表著李重的預備兵已經訓練的差不多了,可以陸續趕赴戰場。
趙雲沒留下這三千兵卒,直接交給了兵力不足的周瑜,周瑜自然十分感謝,沒有人嫌自己的兵多。
周瑜走水路,趙雲走旱路,一個自孱陵出發、走的是光明正大,一個自當陽出發、走的是暗行神速,趙雲還沒兵到江陵,就帶著一萬五千jing騎殺奔虎牙山東北,截斷夷陵和江陵之間的聯絡。
這是徐晃據對不能容忍的,徐晃守江陵不假,但可沒有死守江陵的心思。前文早就說過,就算是死守,徐晃也守不過雨季來臨,徐晃唯一的希望是李重在洛陽戰役失利,曹cāo反撲,江陵之危自解。
所以在曹cāo給徐晃的軍令中是這樣交代的,一旦趙雲或者周瑜出兵夷陵,困死江陵,那麼徐晃必須要出兵一戰,擊潰這股步兵,奪其軍勢,方可久守江陵。
也就是說,徐晃必須要保證不被趙雲和周瑜殲滅,才能駐守江陵。這不是曹cāo不重視江陵,實在是形勢不如人而已,跟戰略佈局失誤一點關係也沒有。
所以徐晃一得知趙雲趕赴夷陵,立即命令曹純、曹真帶領一萬騎兵攔截趙雲,自己留守江陵。其實徐晃本打算自己出戰趙雲的,不過思來想去,徐晃還是沒敢離開江陵,周瑜那也不是軟柿子,在某種情況下,周瑜甚至比趙雲還要可怕。
至於曹純曹真的一萬騎兵到底能不能打過趙雲的一萬五千騎兵,徐晃也不敢保證,輸了的話,徐晃就得連夜搬遷,趕赴夷陵駐守了。
甚至徐晃連搬遷的車輛都準備好了。
當然,徐晃也不會打必輸的戰鬥,更不是一點準備也沒有,就在趙雲出兵的同時,夷陵的樂進也帶著五千兵馬飛速行軍,提前到戰場阻擊趙雲。兩下夾擊,還是有勝利的可能,雖然就算破壞了趙雲的割喉行動,江陵也不怎麼好守,但事情總要一步一步做的。
趙雲把大部隊交付給文聘,自己帶著周倉趙統(實在不知道趙統的的年齡,不過古代人結婚早,就當趙統勉強成年了吧)一路疾馳,來到夷陵岔道,正好遇見樂進剛剛安營紮寨完畢。
樂進的營寨很有講究,西南緊挨著虎牙山,五千兵卒全部按紮在官道東北,杜絕了騎兵繞道攻襲夷陵的可能。
趙雲見到攻營甚是困難,當即出馬挑戰樂進。樂進自然沒傻到和趙雲決戰,換句話說,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沒人曹營眾將,包括許褚在內,都不會和趙雲這樣的儈子手拼死拼活的,實在是沒什麼意義。
眼見到樂進龜縮不出,趙雲也不勉強,留下五千兵卒給周倉,讓周倉堵住道口,自己帶著一萬騎兵南下,前去迎戰曹純的騎兵。
在虎牙山和枝江之間的官道上,趙雲和曹純兩軍相遇,展開一場激烈的廝殺。
到了南方,戰場就比較狹窄了,不適合大規模騎兵衝殺,所以趙雲和曹純都選用了一種作戰方式,各自帶領兩千騎兵衝殺,餘下的八千騎兵作為輪換。
這是一場沒有任何計謀的戰鬥,拼的就是整體實力,看誰的兵卒訓練有素,看誰的戰馬膘肥體壯,看誰的將領勇猛無敵,看誰的衝殺一往無前。
毫無疑問,無論在那個方面,趙雲都能佔據上風。
兩支軍隊往來衝殺了十幾個時辰,曹純終於支援不住,損失了三千多兵卒,帶了殘兵敗將一路退回枝江,趙雲的兵卒久戰疲憊,也不敢追殺,就在官道上連夜紮營。
在枝江休息了一夜,到了第二天清晨,心存不甘的曹純再次領兵出戰,與趙雲展開激戰。
如果說上一次戰鬥雙方的兵卒還不在最佳狀態的話,那麼這次,曹魏騎兵與河北騎兵無論在臨場狀態,還是在體力上,都處在最巔峰的時刻,所以拼殺的更為激烈。
每一次鋼刀對砍,都能暴起一溜溜星。每一次長矛突刺,到能帶起淒厲的破空聲。每一次戰馬奔騰,都能帶起炸雷一樣的悶響。
兵卒們捨生忘死的吶喊著,衝殺著,在戰場上留下一具具熱血淋漓的屍體,一匹匹無主嘶鳴的戰馬。
趙雲和曹純更是將渾身的武藝發揮到極致,手中的兵刃舞動到極致,殺的血染徵袍。就連趙統這樣的初生牛犢也不示弱,跟在趙雲身邊,刺殺了數十名兵卒。
說實話,趙統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