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心作祟了,現在逢紀對審配恨之入骨,如何能與審配共事呢,就算逢紀聽從了袁紹的遺囑,支援袁譚,但不是還要被審配壓在身下嗎。
逢紀願意聽從袁紹的吩咐,但逢紀覺不願意屈居審配之下。
既然逢紀恨審配入骨,那逢紀要做的事情就很簡單了,凡是審配支援的決定,我逢紀都反對。
於是逢紀開始散播袁紹身死的訊息,再怎麼說逢紀也是袁紹信任的謀士,手下還有一眾親信的,散佈謠言(真相)那還不簡單,不到兩天,整個軍營都知道袁紹傷勢復發,創口崩裂而死了。
袁紹的兵卒士氣低落到極點,每時每刻都有兵卒相互一輪,更有膽大的兵卒直接就對下層軍官發難了,詢問主公的生死,以及以後的軍事計劃,這事關自身的生死,軍官怎麼彈壓都是沒有用的,更可況這些下層軍官也是三心二意呢。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對手,用這句話形容審配和逢紀的關係在容易不過了。
透過逢紀的努力工作,審配終於隱瞞不住袁紹的死信了,無可奈何之下,只能應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說出事情真相。
既然已經隱瞞不住袁紹的死信,那就別隱瞞了,當夜,袁紹營中就掛起挽幛,設定靈堂。
不管是真哭還是假哭,兵卒們總要表現一下忠心的,所以袁紹的大營中不時傳出嚎啕大哭的聲音。
這麼大的聲勢想要瞞過曹操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第二天一早,曹操就得知了袁紹身死的訊息。
第二百一十二章 焦頭爛額
更新時間:2012…10…10
對於斥候得來的訊息,曹操並不懷疑,袁紹重傷是眾所周知的,那麼袁紹傷勢復發而死也在情理當中了,至於說袁紹會不會用詐死的機謀,曹操根本就不予考慮。
詐死不是什麼時候都能用的,現在如果袁紹還要炸死的話,那就真的是適得其反了,除了能再降低一些士氣,真沒什麼用處,曹操不認為袁紹會腦袋進水,出此昏招。
但曹操心裡卻有些五味雜陳,曹操知道自己是應該高興地,但曹操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袁紹是曹操的摯友,就算為了心中的理想,或者說為了權勢,二人兵戎相見,但感情總不會泯滅的,曹操和袁紹都是人,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
所以曹操現在總感覺心中酸楚,還有深深的惋惜之情,說實話,就算曹操擊敗了袁紹,他也沒有至袁紹於死地的想法,還得給給袁紹封個“安樂公”之類的閒置,剝奪領地兵權也就是了,也算對得起往年的交情。
現在袁紹死了,死的還十分憋屈,是被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小兵射死的,(曹操不知道逢紀的事,斥候沒那麼大的能量)怎能不感慨萬千。
反正袁紹死了,二人的爭鬥也算結束了,曹操再也隱藏不住心中的傷感之情,不禁潸然淚下。
荀攸急忙問道:“主公為何傷感至此?”
曹操黯然嘆道:昔日我與本初起兵時,本初曾問我:若事不濟,方面何所可據?
我問之曰:足下意欲如何?
本初曰:我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我答曰:我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亡,我不能不為流涕也。
曹操手下一眾文武盡皆黯然,過了好一會,曹操這才提筆寫下一篇祭文,吩咐道:“子揚(劉曄),汝代吾前去袁紹大營弔唁本初兄。”
曹操派劉曄前去弔唁也是經過考慮的,現在兩家勢如水火,派別人去還不好說有沒有危險,但是劉曄去那就沒什麼問題了,雖說劉曄也曾經制造發石車大破袁紹的營樓,但劉曄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誰也不敢輕易動他。
此外,曹操也有再次確定一下袁紹死信的心思。
劉曄接過曹操寫的祭文,只見上面寫著:夫始終者,萬物之大歸;死生者,性命之區域。是以臨喪殯而後悲,睹陳根而絕哭。今乃傷心百年之際,興哀無情之地,意者無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識情之可無乎……
劉曄匆匆一瞥,就領命而去了。
和曹操預料的一樣,劉曄這次前去袁紹的大營確實算是有驚無險,而且還圓滿的完成了試探虛實的任務,袁紹確實死了,由於還沒來得及準備棺木,劉曄還親眼見到了袁紹的屍體,二人本來就認識,劉曄是不可能認錯人的。
曹操還算有點良心,並沒有乘勢攻打袁紹的大營,反而明明白白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