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話,第二天,皇上就離開了。
悄無聲息的,林州的官員們都不知道皇上來過這個事兒。
不過,透過這一夜的交談,皇上倒是對趙水生這個人印象更深了。
他也是聽說了林州這邊出的亂子,被趙水生給解決了,所以才跑到林州來看看的。
要說當皇帝的最怕什麼,就是怕別人造他的反,到時候一動亂,這皇位都坐不穩。
林州這邊處理的很及時,所以給趙水生一個知府噹噹,也是理所應當的。
皇帝已經想好了,等趙水生在外地任職個再幾年,就把人調回去了。
不得不說,趙水生是當過皇帝的,對皇帝的心思把握的很準,所以讓現在的皇帝心裡頗有些器重他的意思。
趙水生看著卷宗,這是一起殺人案,從下面的縣上報到州府這邊了,如果這邊稽核透過了,那就會直接送往京城刑部,得了刑部的批文,這案子就已經板上釘釘了。
趙水生也看過以前的卷宗,像這種殺人案件,一年一個州府也出不了幾件,當然事實上肯定不止這幾件,可是真的要報官的很少,不報官,很多人都是私了。
想以前程又青的案子,是因為鬧大了有人來鳴冤了,所以才弄得人盡皆知。
而像普通老百姓,最喜歡的是私了。根本不會上衙門來告狀。
而這次的案子,卻是有人發現了一具屍體,所以才會成為案子的。
當然,如果沒有苦主,案子也不會繼續下去。
這個屍體的親孃很快就認領了屍首,不過卻狀告自己的兒媳婦,說是她兒媳婦殺了自己的丈夫。
因為兒媳婦和丈夫常年不合,而當婆婆的發現,這個兒媳婦外面有人,於是就懷疑是兒媳婦和姦夫合夥害死了自己的丈夫。
連姦夫的名字都說了出來,正好是他們那邊的王秀才。
因為涉及到有功名的秀才,所以案子就很慎重。
做皇帝的時候,沒有親自判過案子,只是最後硃筆一揮,就定了一個人的死罪。
但是這個事兒,趙水生直覺不對勁兒。
田大人,連大人都在,看知府大人對著卷宗一直在看。連大人就說道:“大人,這案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有人證物證,這樣的案子,也很容易就定下來了,卷宗上也寫的清楚,死者是被姦夫□□給用重物,從後面打到了後腦勺,所以才死的。
而這個梁氏和王秀才之間的關係,很有些人知道。
王秀才平時為人也比較輕浮,這樣的人,看上了有些姿色的梁氏,能做出一些不成體統的事兒,不是很正常?
不過,也太給讀書人丟臉了。這案子要是定下來了,王秀才的秀才功名,恐怕就保不住了。
不過這種斯文敗類,就不應該給他功名的,免得他仗著自己的秀才身份,做出這些傷天害理的事兒。
趙水生說道:“本官是覺得有問題。雖然有了人證和物證,可是都不太可信,尤其是很多隻是推測。而王秀才開始沒有畫押,為什麼後來又承認了?衙門裡的刑具本官也看過,很多人會受不住這些刑罰,為了少受點罪,到了最後不得不承認。本官問你們,如果大家都知道這梁氏和王秀才的事兒,那麼王秀才和梁氏還謀殺了死者,豈不是正好讓人懷疑和他們兩人有關?”
連通判道:“可是聽死者的娘說,這件事兒,她一直瞞著自己的兒子,生怕兒子知道了,會做出殺人的事兒,所以死者才是一直不知道,後來機緣巧合,就發現了這兩人的奸、情,於是怒火沖天,就想要教訓這兩個人,但是卻被驚慌失措的梁氏和王秀才給失手打死了。打死了然後見闖下禍事了,於是才把屍體給拉到遠處給掩埋了。最後被人發現,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趙水生說道:“但是這屍格上寫的卻是,死者的手裡緊緊握著的是一塊玉佩,為何沒有查這塊玉佩的來歷?”這也是案情不對勁的地方之一。
連通判道:“這玉佩不是從王秀才身上撕扯下來的嗎?王秀才殺人的時候,死者掙扎,所以就把王秀才的腰間的玉佩給扯了下來,想要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讓王秀才這種殺人者不得逃脫。”
趙水生搖搖頭,問田大人,“田兄,你是如何看得?”
田大人說道:“下官有不同的看法,一是,有些人喜歡在腰間掛玉佩,可是有些人卻不喜歡,王秀才到底平時的哦習慣是怎麼樣的,這些應該跟王秀才熟悉的人知道。二是,梁氏說那天她是在屋子裡,知道她在屋子裡的也只有她婆婆,可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