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2 / 4)

情,宣揚講解朝廷的各項惠民政策。

考慮到嵊泗群島少數民族聚集、問題眾多,他既無心遊玩金沙細淨、綠樹成蔭的海島花鳥風光,也無心體驗時光很慢,日光很長的溫情浪漫,心憂百姓的太子殿下,滿心滿眼的都是考察當地的瘧病、天花防治情況,以及氾濫成災的大脖子病。

各種落後、封閉,無法溝通的難題讓他越看越是頭疼,當初憑著一腔熱血自願前來任職的地方官們,更是拉著他哭天抹淚的大吐口水,當地的少數民族人不支援,不理解,不配合官府的號令,政令太難實行下去了啊太子殿下···

康熙皇帝眼見他眉眼又皺巴起來,平時的好胃口也沒了,吃著當地特色美食螺醬和梭子蟹也好像食不知味的樣子,就領著他去了號稱“海天佛國”、“南海聖境”、“第一人間清淨地”的普陀山靜心。

位於舟山群島的普陀山,應該叫普陀洛迦山、漢話翻譯過來是小白華山。普陀山憑藉它獨特的地理位置、特有的山海風光、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兩千年來一直都吸引眾多文人、雅士、道人、和尚來此地隱居、修煉、遊覽。

五朝恩寵的佛國香火由是鼎盛,觀音道場的赫赫聲名更是廣播海內外,到了觀音誕辰之日,歷朝歷代的很多帝王為了祈求國泰民安,都會特遣內侍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

一心內聖外王的康熙皇帝自是不能錯過這個拉攏民心的事兒,這些年他不光對僧徒們禮遇有加,還多次召見普陀山的和尚們,賜金、賜字、賜佛經、賜紫衣,平時有空的時候還會和他們通通書信。

這也就導致了,他這第二次駕臨普陀山,還領著寶貝兒子一起,理所當然的受到了普陀山上下眾位高僧、住持的真心、熱情款待。

普濟寺的素齋天下聞名,色、香、味、俱全,形、神、器俱備,清純素雅、風味獨特,住持大師給皇家父子二人親手烹製的這頓晚膳更是神…韻高雅、詩情畫意。

太子殿下在“接天蓮葉無窮碧”美景裡,美美的感受了一番福建十大名菜之一“半月沉江”的鮮香,狠狠的體驗了一把“片香菇沉於碗內,猶如半月沉於江底”的奇妙,感覺自己真的有點兒“三杯通大道”的縹緲澄空。

想到香菇和水面筋都是滋補的味甘之物,於老人孩子女子的脾胃都挺合適,尤其是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都喜歡吃齋茹素,他就厚著臉皮和住持大師討了這道菜的具體做法。

康熙皇帝對於兒子的孝心體貼報以微笑,住持大師當然是滿口答應。幾個人說說笑笑的休息了一會兒,康熙皇帝就在諸多上師、道人的引領下,去參觀普陀山的三寶、三石、三洞、十二景,胤礽跟著聽了半天,忍不住想要自己隨意逛逛。

自家皇阿瑪除了保留本民族的薩滿教傳承之外,還兼收幷蓄的吸收了其他教統學說,對於佛、道、儒、基督、等等各家學問都有涉獵,而且學的可謂是精通。奈何胤礽對於這些,都只當成普通的學術思想來對待。

他聽著自家皇阿瑪和大師們興致勃勃的談佛說法、參禪論道,只能是堪堪聽個明白,讓他來說,他就說不出什麼道道來。因為他雖然跟隨石溪道人和傅山先生學習多年,卻一直都是單純的學習書畫知識而已。

當然,石溪道人是融禪機與畫理於一爐,傅山先生是匯道法與書法與一身,書、畫就是他們的“禪”,他們的“道”。

不管怎麼說,石溪道人和傅山先生都沒有特意和他講過什麼佛法、道法,有時候胤礽自己看了本佛經,和他們討論,他們也不大熱情。時間長了,導致他對於這些也就看淡了,和他們一樣,只管畫畫、寫書法就是。

所以,如今他身在這座“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觀音佛島,站在雕樑畫棟、莊嚴肅穆的普陀寺大雄寶殿門外,看著裡面燭火輝煌、香菸燎繞,聽著不絕於耳的梵唄鐘磬、誦經禮佛聲,面對住持神秀大師含笑的眼神兒,只有沉默。

神秀大師,人如其號,人近中年,卻還是普陀山最聖潔、最清俊、最騷氣的美和尚。

一身主持紅色袈裟,一串沉重的菩提佛珠,讓他看起來更為清雅俊秀、出塵脫俗,壓根兒就沒有世人眼裡作為和尚的慈目善目、與世無爭,乍一看上去,整個一遊戲人間的花和尚,誤入佛門的貴公子。

但是胤礽卻看的明白,神秀和尚是一位真正的,堪為人師的得道高僧,一位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的佛法指引者。“和”,**同居、三界一統,“尚”,品格高尚、至高無上。

胤礽不說話,這位眼睛比一般和尚明亮睿智;步履比一般和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