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簡姨娘,朱之衡一直在忤逆朱老爺。簡姨娘越來越得勢,朱之衡看著親孃不時被簡姨娘欺負,忤逆朱老爺的時候越來越多,因而越來越不得朱老爺喜歡。
朱家發生了退親這等不愉快的事;朱老爺的兄弟們又垂涎朱老爺現有的一切湊過來處處巴結、算計著,煩不勝煩;又恰巧碰上德縣縣城的吳家正在出售鋪子(正是吳府名下的鋪子遭遇離奇偷盜案之後,吳府面臨支離破碎之時)。很有生意頭腦的朱老爺考慮再三,舉家搬至德縣縣城,並從吳府手上買下了四間鋪子經營了起來。如此一來,他有八間鋪子了。
朱老爺的家底還算殷實,再加上有蕭大人這個姐夫在罩著,朱老爺很快在德縣縣城裡站穩了腳跟。只是,再精明的人,也有犯糊塗的時候。是個人,便會有缺點。世上無完人。在簡姨娘這件事上他便是個糊塗蟲一個。在他不注意的情況下,府中的嫡庶之爭早就開始了,而且是單方面的。不是正室、嫡子欺人,而是姨娘和庶子在欺負正室和嫡子。
朱之成大概是看清楚了一切,這才會先一步搬到了德縣縣城來。即便後來朱老爺舉家搬了過來,朱之成也沒跟爹孃住到一處,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有些事朱之衡大概也看出來了,但他沒有像大哥朱之成那樣將一切看的分明。再者,他也無法丟下親孃不管。
這麼一來,簡姨娘覺得朱之成不是問題,朱之衡才是真正的絆腳石。朱老爺對長子朱之成很有意見,次子朱之衡才是那個將來得到朱家一切的人。除去了朱之衡,朱家的一切將來全是她兒子朱之盛的。
所以,朱之衡受傷被青舒救,不是蕭大人在算計青舒,而確實是巧合。
☆、No。357想不生氣都難
自家內院的紛爭,朱老爺這個糊塗蟲自己看不分明。寵妾滅妻倒不至於,可他行事明顯是偏幫著姨娘和庶子的,同時對寧氏及兩個嫡子有打壓之嫌。證據就是:明面上朱家的管家權在寧氏手中,實則掌握在簡姨娘手裡。作那寧氏掌家的表面工夫,他自然是怕外邊有不利於朱家的閒言碎語傳出。正妻尚在,掌家權卻把在姨娘手中,傳出去會被世人取笑。
若不是簡姨娘掌握了實際的管家權,捏著一府人的開銷用度,三少爺朱之盛這個庶子哪敢和朱之衡這個嫡子明著叫板。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話可以理解為誰手裡抓著權財誰說了算。下人是看主子的臉色過活的,在府中聽誰的話不言而喻。
朱老爺只關心自己外頭的生意,從不去管府中內務,回府後管他是正妻還是姨娘,誰把他伺候舒服了、誰讓他覺得舒心,他就偏著誰。寧氏這個糟糠之妻曾經的付出早已過眼雲煙,他是半點都想不起來了。
蕭大人為官正直,可在官場多年哪裡是個簡單的人。朱老爺一家搬過來定居德縣縣城後,他很快就看出了朱家的問題。可寧氏是個悶不坑聲的,既不會向孃家告狀,也不會向姐姐蕭夫人告狀,就是一個逆來順受的人。
蕭夫人心裡窩著火兒,不時跟蕭大人嘮叨,讓蕭大人為朱寧氏和朱之衡出頭。
蕭大人看在自家夫人的面子上,有心為寧氏和朱之衡出頭,卻因寧氏的悶不坑聲連個出頭的由頭都找不到。他無法,只得拿話敲打過朱老爺兩次,要朱老爺好好培養朱之衡這個嫡子。
朱老爺嘴上答應的好,回過頭就罵朱之衡沒出息,罵朱之衡是廢物,從未真正用心去教導或培養。與之相反,他對庶子朱之盛的事很上心,竟手把手地在教生意上的一些東西。
別人的家事,蕭大人沒有插手的意思。但蕭夫人見不得朱之衡就這麼毀了,因而央求蕭大人想辦法補救。蕭大人思前想後的沒個好主意。送朱之衡去讀書吧,朱之衡已經十八歲了,讀書一項看著是晚了,仕途這一項不必考慮。
蕭大人正愁呢,青舒正趕來給他的女兒添妝。不僅如此,青舒還捎來了彥公子的賀禮。蕭大人一下就想起彥公子來,這才有了後頭的請青舒幫忙說項的信。
說實話,得知自己救朱之衡是巧合,而不是蕭大人在算計自己,青舒真的是舒了一口氣。他們古家自京城遷來康溪鎮沒幾年,總的來說有來往又關係要好的沒幾家。和蕭家的交往中,她是放了真心進去的。誰都不希望自己付錯了真心。
到這時,青舒大概明白了蕭大人的用意。不提周伯彥貴公子的身份,不提周伯彥是御史的身份,周伯彥還是個商人。他手裡有走南闖北的商隊。蕭大人大概是希望朱之衡能跟著彥公子的商隊出去開眼界。
青舒的猜測出口,洛三便明瞭,說道,“小姐,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