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選擇了一個年僅十歲的小男孩,科爾。
僅僅只有十歲的科爾卻表現出了與年齡截然不同的成熟和冷靜,那隱藏著冷漠而敏感的眼神動盪不安地觀察著這個世界。以他的年齡來說,他應該天真無邪地享受著童年時光,他應該在父母的呵護之中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他卻堅強地承受著別人所無法得知的痛苦。
‘我可以看見死人’。
科爾蜷縮在被子裡,用顫抖的聲音向他信任的馬爾科姆醫生說出這個秘密時,通亮的眸子裡充滿了不可抑制的淚水,他終於能夠釋放自己,終於能夠卸下肩膀的重擔。
一直以來,科爾就猶如站在暗無天日的深淵裡,被無止境的恐懼和黑暗所包圍著,無處不在的寒冷讓他瑟瑟發抖,很快他就發現,那些未知的形體只有他能夠看見,這讓他感到了無助;緊接著他又發現,他向周圍任何人去訴說這種恐懼,只會得到不信任的排斥眼神,甚至是恐懼的眼神,這讓他開始學會了沉默。
他拒絕向任何人敞開心扉,包括他的母親,強忍著心中的恐懼獨自一人去面對那些任何人都無法解釋的恐怖,寂寞和孤單讓他變得越來越疏遠,而恐懼又變得越來越濃厚,折磨著他的每一根神經。
當他受盡周圍人們的奚落和排斥之後,那種無法抗拒的自卑心理開始讓他產生自我懷疑,‘難道我真的是怪胎嗎’,那種害怕被定義的恐懼,那種害怕被排斥被拋棄的恐懼,甚至超過了對未知形體的害怕,讓他稚嫩的肩膀不堪重負。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馬爾科姆醫生。馬爾科姆沒有把他當做怪胎,他沒有異樣的眼神,他就像朋友異樣交談,他嘗試用糟糕透頂的魔術來娛樂糟糕的氣氛,最重要的是,他總是認真地傾聽自己的每一句話。科爾知道,這個人是唯一能夠幫助自己的人。
其實馬爾科姆一開始也不相信這個自閉的孩子,他只是以一個心理醫生的角度去分析了病情。可是馬爾科姆卻有著自己內心的傷痛,他不願意操之過急,只是小心翼翼地試圖窺探他內心的秘密,他希望用一種婉轉的方式來回避信任這個問題,可是失敗了。家庭的困境和科爾的困惑猶如牢籠一般,讓他無法掙脫,他一度已經決定放棄了。
但幸運的是,馬爾科姆破解了心魔,找到了真相,選擇了信任科爾。正是這種前所未有的信任點燃了科爾的希望,幫助他一步一步克服恐懼,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節奏,更重要的是,重新認可了自己——他不是什麼怪胎,相反,他是肩負著特殊使命的使者。一夜之間,科爾長大了。
與此同時,馬爾科姆也被困在了一個窘迫的局面之中,妻子的疏遠和事業的阻隔,讓馬爾科姆茫然若失,就猶如雙手被反剪束縛著一般,即使竭盡全力掙扎抵抗,也始終無法移動分毫。可是科爾的信任,卻讓馬爾科姆重新恢復了信心,再次找到了生活的目標和信念。
馬爾科姆的信任,幫助科爾解決了困惑;而科爾的善良,則幫助馬爾科姆走出了困境。這兩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人,彼此扶持著,彼此前進著,成為常年看不到太陽的費城最動人的一幕。
如果說母親的信任和堅持,讓科爾尋找到了溫暖的懷抱;那麼馬爾科姆的信任和堅持,則讓科爾在迷霧之中尋找到了前進的方向。貫徹始終的親情讓‘靈異第六感’具備了成為經典的資格,而成為故事主線的信任則讓電影成為了經典。
海利…喬…奧斯蒙在電影裡奉獻了近乎完美的表演,他以一種完全與自己年齡不相稱的成熟,精準地詮釋了科爾複雜而深刻得內心,也正是由於他的出色發揮,電影迸發出了驚人的能量,使得整個故事變得完整。
雨果…蘭開斯特展現出了演技的絕對實力,沉穩而強大的氣場貫徹始終,細膩卻不失深刻的表演穿針引線,將整部電影的質量提升了一個檔次。那內斂深沉的風格猶如月光傾瀉一般溫柔而縝密,展現出了絲綢般的觸感。
兩個人的演出深刻地詮釋了電影的主題核心:孤獨靈魂的信任和扶持。
‘我們可以假裝明天還要見面嗎?只是假裝而已。’‘好,明天見。’
這是電影結束之前的一番話,兩個孤單的靈魂,一個只有對方能夠理解,一個只有對方能夠看見,於是就那樣將信任交付給了對方,溫暖著彼此,將自己內心最深處的秘密,傾訴給唯一的彼此聽。
‘我在這裡,大概只是為了幫助一個人,現在他的問題解決了,我也該走了。’‘我能說我不想要的東西嗎?我不想再害怕了。’
他和他,兩個脆弱的生命,一個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