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出現較大差別的性格逐漸分離開來成為獨立個體,簡單來說,就是天使和魔鬼的區別。
其實多重人格就是一個人格的不同面,善良和邪惡、溫順和暴躁、妥協和叛逆,當這些不同人格從兒童時期開始接受外界的刺激,遇到了一個觸發點之後,逐漸分裂開來,最終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人格。
當然,這不是絕對,有些多重人格的情況,也會出現人格之間相似的情況。這需要因人而異。
但從本質上來說,可以理解為,多重人格就是從一個人格基礎上分裂出不同的特性。就好像一個成年人,都不能純粹地定義他的性格,他有善良的一面,自然也有邪惡的一面;有溫順的一面,也有暴躁的一面。大部分人都是多種性格的綜合體,然後根據不同人顯示出更多某種性格的特性。
所以人們總說,每個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結合體,只是大部分人都能夠控制住魔鬼,不讓自己的行為準則超出道德法規的束縛。如果專業一些,這又需要講解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
不過,雨果對心理學的瞭解並不多,他只是突然意識到,馬修說的很有可能就是事實,馬修的人格其實就是雨果內心深處的黑暗面,被表演鑽研過程無限放大,然後獨立了起來,繼而形成了馬修這個人格,最終導致了失控。而本質來說,馬修就是雨果的一部分。
這讓雨果想起了凱瑟琳…赫本之前對他說的表演觀點。
演員在鑽研表演過程中,他必須對角色有足夠的理解和認知,但這個所謂的“理解和認知”都是基於演員自己的立場,而不是真實人物的想法。
簡單來說,雨果沒有殺過人,他永遠都不會知道殺過人是一種什麼滋味,即使他“殺過人”,但每一個殺人兇手在作案之後的心理狀態也不同,有的人會內疚,有的人會恐慌,有的人則沒有任何感覺。那麼,雨果第一不知道馬修殺人時的感覺,第二不知道馬修殺人之後的心理狀態,第三不知道馬修選擇殺人之前的心理經歷。
就好像凱瑟琳…赫本所說,演員是不可能經歷所有角色的情況的,因為演員只是單純的一個人,他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可是演員所飾演的角色卻有無限豐富的人生。這是沒有辦法等同的。
所以,演員在對角色做出的理解和認知,始終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自己的知識構建起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演員對角色進行演繹時可以稱之為表演,也可以稱之為是從自己人格之中挖掘出與角色相似的一面,然後按照自己的人生經歷、思想理解去進行演繹。
飾演真實人物是如此,飾演虛擬人物更是如此。
2012年的“林肯(Lincoln)”裡,丹尼爾…戴…劉易斯奉獻了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彩演技,這讓他第三次問鼎奧斯卡小金人,成為影史上唯一一個三奪影帝的演員。
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林肯,他不可能真的理解林肯在做決定時的艱難和掙扎,因為他沒有經歷過那個時期,他沒有經歷過解放奴隸、南北對抗的煎熬,他的成長氛圍和人生經歷更是和林肯有著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丹尼爾只能從歷史資料中瞭解到隻言片語,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知識,去構建那個時代背景,然後思考自己在那個位置時的感受和煎熬,用自己的角度來對林肯進行解讀。所以,丹尼爾是在飾演歷史上真實的林肯,但同時也是在呈現出他人格之中類似於林肯的那一面,或者說是用他的思想去構建一個“他所認為的林肯”。
羅伯特…德尼羅在“計程車司機(Taxi。Driver)”裡飾演特拉維斯被認為是影史上著名的經典人物之一,也將方法派演技推向了巔峰。
為了飾演特拉維斯,羅伯特專門去體驗了計程車司機兩個月時間,他真實地在紐約大街小巷載客,以計程車司機的角度去觀察這個時代。特拉維斯是一個虛擬人物,羅伯特對特拉維斯的演繹其實就是他在這兩個月經歷之中的見聞沉澱下來的,然後結合羅伯特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構建出特拉維斯這個虛擬人物。
羅伯特是根據自己的經歷以及自我認識,來揣摩特拉維斯的心態、想法、行為。最終呈現出來的特拉斯維是隻屬於羅伯特的角色,獨一無二的存在。
同樣的特拉維斯由阿爾…帕西諾或者達斯汀…霍夫曼來演,肯定又是另外一番形象,外表差異固然是一部分,最重要的是演員對角色的理解,演員自身的經歷、經驗和思想都會導致角色個性、形象的偏差。
可以這樣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