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在大眾情緒化的憤怒之中堅持著一些底線:人的尊嚴是不可侵犯的。海倫也譴責馬修的罪行,反駁馬修的狡辯,但她也安撫馬修的心靈,讓馬修坦誠了罪行,最終平靜地走上了黃泉路。讓‘死刑’所代表的懲罰,真正有了意義。
死刑真的應該存在嗎?
這三方觀點的碰撞依舊沒有給出一個答案。法律當然是需要理性和人道的,但作為制度,法律卻不能關注具體個體的感受,因為它必須保持一致性。在法律統治下的大部分人,都沒有辦法理性的對事件進行討論和批判,也沒有辦法去評判當事人的行為是否具備理性和尊嚴,這也是法律存在的意義。
法律約束著大眾的思想,作為實現正義的工具,法律的核心命題是正義是否得到了伸張,但是伸張的方式卻是一個主觀命題,這個命題無法脫離個體的存在和個體的感受,而這些也往往決定著思考限度。
不過,電影還是對死刑提出了一個超越歧視、偏見和仇恨而進行理性思考的方向,那就是馬修行刑前的遺言,‘無論是誰,殺人都是錯的。不管是我、是你們、還是政府……’
的確,殺人是錯誤的,誰也沒有權利終結一條生命。以怒制怒、以暴制暴、以命抵命,這都是對生命的踐踏。特別是處心積慮的殺人。
我們對待死亡的態度才是折射我們心靈的鏡子,海倫用愛與堅毅做出了最好的詮釋。在這一切結束之後,海倫回到了工作的地方,她看到孩子們在牆壁上寫的話,‘我們愛你,海倫修女’,這句話足以讓她奮鬥一生。人性可能得到提升,我們也可以獲得拯救。這就是‘死囚漫步’對‘七宗罪’提出問題的答案。
靜下心來,細細品味著‘死囚漫步’,這才是這部電影的最大收穫。也許你,也許我,也許他們,都會有不同的想法。”
第1360章 反思狂潮
羅傑在這篇洋洋灑灑的影評裡對整部電影的核心思想進行了深入分析,相對而言,對於電影本身的成品質量卻沒有提起太多看法,不過羅傑在影評的最後還是專門對雨果的演出給予了高亮讚譽。
“在這部作品之中,雨果…蘭開斯特展現了他日漸成熟的演技,他往往能夠用一些看似簡單甚至無聊的小動作將角色不動聲色地勾勒起來,而那雙動人心魄的眼神更是沉浸了腦海裡無邊無際的情感糾葛,讓觀眾不由自主就墜入那雙眸子的深淵之中,細細品味著那錯雜的情緒。
不同於‘辛德勒的名單’裡駭人銳利的形象,也不同於‘七宗罪’裡談笑之中殺人於無形的形象,雨果這一次在‘死囚漫步’裡展現了一個真正有血有肉的形象——每個人眼中都會呈現出不同面貌的人物。在觀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幾乎每個人都會產生對馬修的看法,不盡相同,但腦海裡的反思波長卻是相似的。
作為一名演員,蘭開斯特再次用他的出色實力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在這篇影評裡,羅傑給出了高達九十二分的評價,並且在四星滿分之中給出了三星的推薦,顯然對“死囚漫步”充滿了信心。
正如羅傑所說,“死囚漫步”有兩個核心思想,一個是馬修,一個是死刑,而這兩個核心話題都十分錯雜,幾乎每個人看過電影之後,都會產生不同的想法,有人支援,有人反對,有人讚美,有人咒罵,有人思考,有人鄙夷……這種在大腦裡引爆的反思狂潮,正是電影的精彩之處。
比起導演透過煽情、說教等手法將自己的思想灌輸給觀眾們,蒂姆…羅賓斯的客觀視角無疑將“死囚漫步”這個爭議題材的討論性推向了新高,這也是電影存在的魅力之一。
除了羅傑…埃伯特之外,幾乎所有觀看過“死囚漫步”的觀眾、記者和影評人們都陷入了沉思,在“死囚漫步”的首個點映週末,諸多討論烽煙四起,將電影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洛杉磯時報”的尼古拉斯…麥克倫繼“七宗罪”之後,再一次成為了人們的討論焦點。尼古拉斯以“惡行發生之後……”為標題撰寫了一篇評論——不能算是影評的影評。
“讓我們想象一下,今天在‘洛杉磯時報’的頭版頭條閱讀到這樣一條新聞:一對年輕男女在樹林里約會,兩個不良社會青年綁架了這對情侶,殘暴地毆打男青年並且槍擊致死,之後又輪。奸了女青年,接著揮刀狂刺了十七刀之後,實行了槍決。
你會有什麼反應?
我會憤怒,我會噁心,我會顫抖,我會因為這個惡行而情緒失控,我也會因為這個社會不斷滋生的罪惡而感到失望,也許我會稱呼那兩個不良青年為惡魔、為禽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