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的作品,這也就使得媒體對於作品的看法出現了巨大的分歧,喧囂的議論聲之中將其推向了輿論高峰。
“舊金山紀事報”的五十分是首批評論之中的最低評價,他們認為“前提是這部電影的確耐人尋味,但整部作品黏糊糊、溼噠噠、裝模作樣、沒有絲毫驚悚嚇人。”如此毫不留情的影評幾乎是把電影說的一無是處,但他們依舊認同了電影主題核心的“耐人尋味”,這也的確十分耐人尋味。
“今日美國”一向對雨果不感冒,難得能夠看到他們對雨果表示讚賞,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導演大衛…芬奇試圖營造出更多陰鬱、壓抑、恐懼的氛圍,試圖挖掘出連環殺手昏暗而恐怖風格之外的深層次心理情緒,但結果反而弄巧成拙,故事輕重不得當,主題模糊不清。”
而六十三分的評價也清晰地顯示出這份報紙對“七宗罪”的態度了。
“休斯頓紀事報”也同樣給出了六十三分,他們的評價是電影首映式結束之後首批火熱出爐的影評,作為全國性銷量前十的報紙,影響力不可小覷,顯然他們對“七宗罪”也並不感冒,“這是一部失去準星——但是一個迷人的、具有吸引力的失去準星的作品,這樣一部充滿一流人才的電影被迫成為了荒誕的雜糅體,可以感受得出來導演努力掙扎著試圖將廢話變得有可信度,但可惜,他的努力還是不夠。”
有趣的是,“今日美國”、“休斯頓紀事報”和“紐約郵報”都是封殺同盟的領袖人物,“舊金山紀事報”也一度加入了封殺同盟,但這一次“七宗罪”上映之後,“紐約郵報”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閉嘴了,這著實是太過意外,結果“休斯頓紀事報”取而代之,成為了批判“七宗罪”的領軍人物。
“導演試圖用宗教信仰串聯起整個故事,昏暗無望的城市大街,陰雨綿綿的天氣,老警官對人情冷漠的失望,悲劇的宿命式結局,這一切都讓人不禁開始審視自己和這個社會,人類是不是逃不脫這七宗罪的宿命。從這點上看,影片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可是本片試圖表達的主題思想卻太過蒼白無力。
七宗罪,其實就是最基本的人性,如果說這些都是罪惡,其實就是在否定人性本身,是一種‘人生而有罪’的謬論。電影中的最人們看似有罪,應該受到審判,但這些其實都是兇手自己一廂情願的極端偏見而已。
人性不是罪,而走向極端的人性才是罪的根源。我們絕大部分的普通人都距離那種極端的人性還有距離,還沒有必要上升到對自己進行審判的高度。反而,很多時候我們應該試著去體諒這種本性。
在人物的塑造上,顯然不是導演的特長。
老警官的老成和悲觀沒有足夠的細節鋪墊,除了一個提到一次的前女友之外,一個如此穩重而飽經風霜的人因為如此簡單的理由就陷入了迷茫,這顯然太過表面。更為可笑的是,老警官和年輕警官酒吧的一番看似沒有任何深度的談話,居然就衝擊到了老警官的人生觀,這又顯得太過簡單了。
年輕警官的個性更是一大敗筆,除了衝動還是衝動,如此衝動的性格在演員淺顯薄弱的演繹之下毫無說服力,而情緒的轉折變化也太過簡單,他和妻子之間的愛情三言兩語之間勾勒了出來,但依舊不足以推動劇情。
兇手就更是如此了。有限的時間裡甚至沒有對兇手的背景進行任何交代,他看似上帝般的說教冗長無聊,自詡高人一等的身份終究也只是居住在破舊公寓裡的社會邊緣人而已。劇情竭力展現兇手的睿智和聰明,顯然也因為糟糕的結局而毀於一旦。
當然,單純從電影引發的反思來說,這還是一部值得討論的作品;但是從電影完成度來說,卻是一個失敗品。”
“休斯頓紀事報”可以說是把電影狠狠地批評了一番,但依舊給出了六十三分這樣的評價,也符合其影評之中的諸多觀點。
“休斯頓紀事報”的這篇影評遭到了“芝加哥論壇報”的吐槽,這也是許多人都沒有料想到的,“這是一部電影,而不是‘追憶似水年華’。”
這著實是讓人忍俊不禁,“芝加哥論壇報”的意思就是,電影篇幅是有限的,導演在有限的時間內使用足夠多的細節勾勒出人物個性,這已經十分難得了,“七宗罪”真正的核心思想就是人們對社會冷漠的反思——而這一點也得到了“休斯頓紀事報”的認可。至於人物本身則完全需要依靠由演員的表演來支撐,從這一點來看,“芝加哥論壇報”又以這樣的方式對“七宗罪”表示了讚揚。
雖然說在影評之中產生了爭議,有讚美也有批評,這也讓圍繞“七宗罪”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