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個樹砍了,截一段木樁弄圓了穿個孔,那就能做輪子。”
但是輪子的製作顯然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是用一根木頭貫穿兩根輪子,那麼怎麼才能保證輪子不會東倒西歪不會脫落就是一個問題,就是輪子稍微再木頭上有所滑動,都會讓運輸過程變得不順暢。
所以一般的車輪上都會有箍來固定住輪子和車軸,使得輪子不至於搖晃脫落。
那麼這個時空,連個釘子都還沒有,可怎麼固定車輪和車軸呢?
木頭?藤條?繩子?金屬?陶器?
羅琦不用多想就指定了水泥。
水泥塑形和黏合的效果相當之好,只要在車軸和輪子相交的地方糊上水泥,並且塑造出合適的形狀,那麼等水泥幹了以後,就是非常好的固定,讓車輪保持直立姿勢,不至於倒斜,也不會脫落。
車輪的製作倒是稍微曲折一些,因為有了鋒利的銅器,所以加工木頭變得容易了一些,但是木製纖維怎麼才能弄得光滑些倒是費了不少勁,最後還是這裡的原始人想的辦法,用火稍微烤了一會兒,這樣木頭不但不容易變潮,而且更加堅硬光滑。
車輪製作的有臉盆大小,並不是不能做的更大一些,那樣承載貨物也能更多,但是從這裡到石洞再到藍紋部落,這一路之上的河流上的冰層並不算太厚,如果承載的重量太高了一些,那麼車子還有落入冰水的風險。
這種簡陋的小車子上如今裝著的都是燻烤後的魚乾和在冰中凍的硬邦邦的凍魚,還有一個車子尤為要緊,這裡面裝的是石灰和磚頭粉,這些是用來製作水泥的。
因為石灰的特性,所以格外的是用魚皮製作的包裹裹住,密密麻麻的封了好幾層,上下還有乾草給堆住,就是防止雨雪或者地上的溼氣讓石灰受潮。
而遠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