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耕種。
眾臣對視一眼,心中也無不蠢蠢欲動。若是玉米確實高產,他們都願意以自家的威望與信譽作保,令這種新糧能夠儘快得到農人的信任。只是方才誰都沒想到現在便詢問皇帝陛下,卻不想對此最為敏銳的戶部尚書周經替所有人問出了口。
朱祐樘微微勾起唇角:“當然。若是諸位愛卿願意,便都各取能播種四畝田的種子罷。”皇莊眼下的收穫儘夠了,就算不夠,夏玉米還能再收穫一回,定然能滿足明年各承宣布政使司試種的需求。
既然皇帝陛下准許,諸位重臣便都向王獻要了種子。首輔徐溥故鄉在南直隸常州府,次輔劉健故鄉在河南洛陽府,王恕故鄉在陝西西安府,謝遷故鄉在浙江紹興府,李東陽自幼在京中長大,但祖籍是湖南長沙府。天南地北,有出自魚米之鄉者,也有相對貧瘠之地者。若是他們的威望能夠令玉米儘快推廣,自然再好不過。
這時,帝后一家種的玉米也該收穫了。這回朱祐樘與張清皎沒有親自動手,而是笑盈盈地看著朱厚照雄赳赳氣昂昂地領著一群叔叔與小舅舅張延齡前來幫忙。有皇兄皇嫂在場,朱祐梈等人自然不敢懶怠,何況這片玉米田也並不大,他們每人不過掰了十來二十個玉米便已經結束了。
既然幫了忙,張清皎自然不會讓他們就這麼離開,便差人將這些玉米送到了御膳房。御膳房絞盡腦汁,將玉米做成了菜餚與點心,送到了坤寧宮。
玉米原是粗糧,但勝在香味濃郁且稀罕。經過御膳房的精心烹製,不僅是張延齡,就連幾位親王都覺得味道極為不錯。御膳房還將加入玉米熬製的湯羹與小點心進給了仁壽宮與慈壽宮,周太皇太后與王太后品嚐之後也覺得香氣獨特。
於是,還沒有多少人聽說過甚至是見過玉米,它的大名便已經在皇親國戚、官宦勳貴世家中漸漸傳開了。沒有人認為它是粗鄙的糧食,反倒因著皇家的緣故,覺得這種糧食許是非常珍貴。不然,怎麼沒有任何一個富貴人家能買到這種“玉米”呢?
作者有話要說: 查了好多資料,發現改良糧種之前,畝產真是低的可怕……
袁隆平先生改良雜交水稻前,稻子的畝產量平均三百五十斤,現在平均至少千斤了。
麥子也差不多,以前兩三百斤甚至是一百來斤,現在都上千了。
玉米更不用說,沒有一千都不好意思說話,兩千三千都有可能。
至於紅薯和土豆,至少七八千斤,好的上萬斤……o(╯□╰)o
————————————————————————————————
農業發展真的太重要了,玉米、紅薯和土豆的傳播,養活了全世界不知道多少人啊
很多人都說,如果明朝能儘快推廣這些糧食作物,說不定不會那麼快滅亡,而康乾盛世之所以出現,也是依賴於這些糧食作物推廣養活了大量的人口。
第435章 稅賦之制
隨著玉米的熱潮悄然興起; 送往瓊州府的珍貴種子也已經隨著錦衣衛五百里加急飛馳往南。聽聞京中皇親國戚與官宦勳貴世家四處打聽何處能尋著這種稀罕物; 宮中的皇后娘娘彎起唇角; 不動聲色地又開了幾家糧鋪。皇莊的出息不錯,有足夠多的糧食支撐這些鋪子,更何況過幾個月還會收穫高產而又稀罕的玉米,她一點也不擔心盈利問題。
當然; 最重要的是,她始終認為; “糧食”這種關乎國計民生的基本物資就該掌握在國家手中。既然眼下國朝不可能如後世那般將私有土地公有化; 她身為皇后也不可能干預稅賦之法; 那她便只能按照如今的規則來行事——讓皇室成為最大的土地擁有者; 穩定稅賦; 對內推行改革。
簡而言之,她想成為壟斷者。不僅為了充實內庫,更希望穩定糧價。經過這幾年的賑災籌糧; 她早便厭煩了各地大小糧商在災荒時期囤積居奇的行徑。他們眼裡只有利益,沒有人命與國家社稷的穩定。但皇莊不同,追求的並不是暴利,而是積少成多的利益與關鍵時刻□□的力量。
鑑於自己並不瞭解國朝的稅賦情況以及相關律法,張清皎特地趁著休沐時將張鶴齡喚進宮。在戶部貴州清吏司做了將近一年小吏,張鶴齡對這些事極為了解; 講說起來頭頭是道:“姐姐所慮,果然深遠。不過,國朝田賦積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貿然擴充皇莊或許很難得到朝廷的支援。”
張清皎挑起眉來:“我想要知道的並不是他們是否會支援,而是此事是否符合大明律。”
張鶴齡不由得苦笑:“確實符合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