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也已經被這玉米的高產驚呆了:“若是在山地與下等田裡都種這玉米,糧產至少多兩倍……”兩倍的糧食,可以令多少百姓填飽肚子?可以養活多少人?!便是遇上旱災也不必懼怕,只是水災的時候須得注意著些。
“這只是咱們第一次栽種,對玉米尚且不夠熟悉,指不定以後還能發現更多提高產量的法子。”張清皎倒是比他們淡定多了。就連以她貧乏的農業知識都知道,後世無論是麥子、稻子、玉米,畝產量都高得可怕,沒有一千斤都不好意思見人。當然,那是科學改良了糧種之後的結果。但只要積累經驗,就一定能不斷髮現提升畝產的關鍵,自然能提高糧食產量。而且,玉米只是高產糧食的一種,還有紅薯、土豆在後頭虎視眈眈呢。
朱祐樘不由得看了她一眼,激盪的心情平靜了許多:“卿卿說得是,這才種了第一年,往後說不得還會有所發現。王獻,這半年招攬了多少善於農事之人?暫時將他們都養在皇莊裡,讓他們試一試,是否還能提升玉米的畝產。上等冬麥田裡不是剛種下不少玉米麼?”
“回稟萬歲爺,精通農事且粗通文字者實在是太少了,老奴只尋見了三人。不過他們三人都對玉米極為感興趣,最近都蹲在玉米田裡。”王獻回道,“這回負責種玉米田的老農也很有一兩人經驗豐富,老奴索性讓他們繼續負責照看玉米田。娘娘先前提到的‘觀察日誌’幫了大忙,這次就照著之前畝產最高的玉米田來侍弄。”
“若不是如今已經入秋,天候轉冷了,說不得還能再種一回。”朱祐樘輕嘆,“不過,北直隸不能種,江南或者兩廣定然能種。這回收穫的玉米種子,不能僅僅只在皇莊裡種,也須得讓江浙與兩廣試種。”如此高產的糧種必須儘快推廣,他絕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其他地方的百姓因著糧食歉收而餓肚子。
張清皎沉吟片刻:“那便留下小半種子,剩下的種子交給其他地區試種。不僅是江浙與兩廣,就連土地貧瘠之地也須得試種一二。如此才能更準確地衡量玉米在各地的畝產。此外,便是為了種玉米,也絕不能過度開墾山地,不然有失天和。”耕地固然重要,林地也很重要,只要引入高產糧食作物,就不必過度開墾耕地了。
朱祐樘自然贊同,於是立即帶著王獻去乾清宮,將內閣喚了過來。
徐溥等人聽說這新糧種的畝產量後,本能地反應便是難以置信。王獻索性領著他們去皇莊走了一遭,給他們瞧瞧糧倉裡面黃燦燦的玉米粒,再讓他們看看玉米田裡可喜的長勢。五位閣老並六部尚書在皇莊裡盤桓了整整一天,不得不相信那確實是實實在在的產量。
儘管他們都是科舉出仕,許多人從未當過地方官,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農事一竅不通。相反,他們不僅略通農事,更對賦稅、人口等都格外敏感。這種新糧種的出現所帶來的好處,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這玉米的味道如何?”素來爽直的王恕問。
王獻思索片刻:皇后娘娘在萬歲爺生辰時以玉米做了菜餚,萬歲爺金口玉言認定玉米的滋味不錯。可皇后娘娘究竟是怎麼做的,他們這些伺候的人竟是一點也不知道。於是,他只能默默地讓人煮了玉米粒給這幾位重臣品嚐。
幸而玉米粒煮了之後脆生生的,便是年逾八十歲的王恕也能嚐嚐滋味嚼上一嚼。七十來歲的徐溥等人更不必說,品嚐得格外仔細。年紀最輕的李東陽和謝遷目光微微一亮,倒是頗喜歡這種口感與濃郁的香氣。
“不錯,不錯……”閣老們並六部尚書交口稱讚。雖說不太適合老人,但頗為清甜,應該有不少人願意嘗試。
再回乾清宮,眾人便開始討論該如何推廣。最合適的法子,就是從各承宣布政使司裡選出一兩位精於農事的知府,按照皇莊提供的種植之法,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山地各種一畝。等到收穫之後,都曬乾了,趕緊送到京城來,由戶部親自稱量計重。
朱祐樘點了點頭:“只可惜如今已經快要仲秋了,只能等到明年再讓他們種。不必耽誤農時,收了冬麥與早稻之後便可試種。此外,朕希望瓊州府(海南)秋冬的時候先試種,看看是否可一年三熟。”
所有人自是認同,他們也都有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玉米的畝產是否還能提升。
臨到告退的時候,戶部尚書周經忽然問:“陛下,微臣可否取些玉米種子,命家人在故鄉耕種?”他的故鄉在山西太原府,若是玉米的產量當真如此驚人,他自然也希望能儘快在故鄉推廣開來。周家已是數代官宦,在當地頗有威望,由他家的田地先試種,屆時不必吹灰之力便有許多人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