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個庶吉士得稱號,在官府雖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文書,但在百姓的眼裡,為朝廷做事,那邊是官家身份,有了名分。
玉陽公主奉命來到御書房,見父皇一臉不悅,心裡卻是在猜測所謂何事,而嬌俏的臉上卻是一副楚楚可憐的模樣。
“玉陽,貢院坍塌之事可與你有關係?”皇上見玉陽可憐兮兮的樣子,不由地放緩了口氣。
這玉陽是他最為喜愛的公主,才情和樣貌都不錯,就是這心眼子小了點。皇上想起玉陽和張彥瑾的過節,心裡嘆了口氣。
玉陽見父皇一會生氣一會懊惱的神情,便知道那貢院之事是鐵定被父皇查到是自己了,承認還是不承認。
若是打死都不承認,父皇定會對她寬恕,可心裡卻肯定是失望的,若是承認把這一切歸咎於那張彥瑾身上……
她剛剛沒看錯的話父皇愧疚怕是因為之前的事。
“是兒臣不懂事,請父皇責罰。”玉陽公主神情悽切,似乎是做了莫大的錯事似乎又像是受了莫大的委屈。
皇上看在眼裡,果然開始心疼起來。
“唉,此次就算了,是父皇虧欠了你,要不你看看朝中有哪家的公子是合你眼緣的,父皇做主,為你賜婚。”
皇上這樣說一是防止自家公主再對那張尚書有牽連之意,而是玉陽公主年齡到了,也是時候想看合適的公子哥了,三便是含了補償之意。
“父皇~。”玉陽公主拉著皇上的袖子,低頭呢喃道。
“好好好,不說便是,不說便是。”
禮部,張彥瑾著急大家,希望能對地一次科舉有一個正確的解讀。
李郢率先站出來,他清了清嗓子道:“這次科舉帶起了一陣讀書的浪潮,雕刻印刷的書幾乎是都快跟不上百姓買書的腳步,不論是對大魏朝廷還是對民間的經濟繁榮,都起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我本人,透過這次參與也認識道為官不僅是為前途更是為百姓為大魏天下。”
“好。”陳溯帶頭鼓掌,其他眾人也隨後合拍手掌。
“此次科舉,一共有三十位進士,七十位庶吉士,入朝為官的差不多有三十人,其他人則是選擇返鄉到當地為官,微臣在想,雖然科舉替朝中緩解了用人之憂,可若是似乎如此的話,似乎有些不妥。”周浩道。
張彥瑾聽了李郢和周浩的想法,從兩人的出發點開始分析:“雕刻印刷現在已經推舉到各地,朝廷雖然在今年放鬆了對紙張和印刷的管理,可長期這樣下去是不行的,書籍印刷要按照實際市場需求來,以免出現書不值錢妄談學識的情況,李郢,即日起你要開始注意控制,各地的雕刻印刷局也要給出相應的反饋。”張彥瑾想等到這過渡期後,市場會進入到一個平穩的狀態,朝廷不肯可能一直做賠本的買賣,皇上雖然給了他特權,可若長期下來,戶部定會發現這科舉的推廣和維持是一個填不滿的黑洞。
張彥瑾這第一步的推廣已經完成,現在考生都已入職,百姓看到了成果,京城的學院也開始增加。
似乎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可其中弊端,張彥瑾自然是不敢忽略。
“周大人說的沒錯,若是考生都回鄉為官的話定是會有可能導致地方腐敗和混亂。”張彥瑾直白道,周浩的意思他和皇上都明白。
不過此次張彥瑾建議皇上讓大部分人回鄉為官就是想讓他們衣錦懷鄉,讓天下的百姓都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科舉的魅力,讓大魏的子民都知道學識和讀書的好處,讓科舉的重要性深入民心。
“這是第一屆科舉存在的弊端,這些我們都要寫下來並反思,往後如何能做得更好,讓大魏得有才之人能夠為皇上和朝廷效力,為這天下蒼生效力。”
張彥瑾提出科舉,首先是為了幫助皇上培養勢力,可自從這些日子,張彥瑾得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科舉和他以往做的煤礦和賺錢的事情有不一樣的意義,張彥瑾想起那句“知識改變命運”的話,他希望在這大魏,普通人也能感受到知識的力量,而不單單是對權利和□□者的恐懼。
“是,大人。”周浩聽了尚書大人的話,上前道。
對於這個年輕的尚書大人,周浩從一開始就是敬仰的,儘管張彥瑾年紀比他還要小些,今天張彥瑾這一番話,更是讓他受益匪淺。
張彥瑾在禮部處理完工事,回到家中。
他的手中還拿著今早皇上給他的玉如意,此次科舉舉辦,張彥瑾功勞甚大,可眼下他已經是正三品的禮部尚書,若是再升他官職,於大魏體制不符,皇上也未必想要讓張彥瑾再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