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進行發酵,喝起來口中嚐到的便是一股菜香,經過發酵之後,菜香就會轉變成花香。
等到再次發酵之後,花香又會轉變成果香。若是再發酵,就會轉變成糖的香氣。
當然,不同階段的茶葉的顏色也不同。菜香的階段是茶葉的顏色是綠色,花香的階段則是金黃色,果香的階段是桔黃色,糖香的階段是硃紅色。
發酵愈少的茶愈接近自然植物的風味,相反,發酵愈多,離自然植物的風味愈遠,這其中也需要把握住度。
正是因為這個時代的人還不懂得發酵,故而才導致了綠茶這麼多年都沒有被人剛發現吧?
等到發酵完成之後,就可以進行揉捻,揉捻可以讓茶葉停止發酵。之後,便是乾燥,等到乾燥完成,茶葉就變成了初製茶。
初製茶可以直接拿來泡茶喝,不過這種茶的質量不穩定。
若是想要質量穩定,還需要進行精製加工,在經過篩選、拔梗、切分、覆火、焙火這些過程之後,所得便是質量穩定的茶葉了。
三天之後,張彥瑾親自指導的第一批茶葉終於新鮮出爐了。
張彥瑾望著那捲曲成長條的綠色茶葉,當即讓人把燒製好的茶壺拿來,沏了一壺茶。
綠色捲曲成條的茶葉如同楊柳在風中舒展一般,慢慢展開卷曲的葉子,將原本澄清透明的水一點一點染成綠色。
茶葉的香氣伴隨著嫋嫋冒出的熱氣一點一點飄散出來,讓人的心情也變得寧靜了不少。
站在張彥瑾身邊的官員和僕人望著澄綠的茶水,都忍不住吞嚥了幾口口水。他們怎麼都想不到,這長在深山當中的綠樹,竟然有如此濃郁的香氣。
張彥瑾望著翠綠的茶水,聞著清香撲鼻的茶香,也是心動不已。
信陽毛尖分為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按照時間不同,又分為明前茶、雨前茶、春尾茶。
明前茶即是清明之前採摘的茶葉,雨前茶則屬於穀雨之前採摘的茶葉,而他們的春尾茶便是春末夏初之時採摘的茶葉。
春尾茶和明前茶、雨前茶相比,條形稍差,但是耐泡好喝。
至於夏茶便是夏季時候採摘的茶葉,這個時候的信陽毛尖顏色更加深厚,葉子也比春茶的葉子要大許多。從口味來講,夏茶味道微苦澀,香氣不如春茶濃,但是耐泡。
秋茶則是八月之後採摘的茶葉,由於是白露節氣之後採摘的,故而大家也把秋茶稱之為白露茶。
按照他們採摘茶葉的時間來推算,他手中的茶葉屬於春尾茶。
張彥瑾已經許久都沒有喝茶了,茶葉剛剛沏好,他就給在座的人一人倒了一杯,之後他也不謙讓,直接端起茶杯慢慢品了起來。
在連喝了好幾口之後,他長出一口氣,回味著口中茶葉的餘香,頓時覺得通體通透,連夏季的暑熱都解了不少,看來還是這種茶葉好喝啊。
信陽毛尖具有“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這些特點,看來果真是不差。
“二郎,這是什麼茶啊?怎麼和平常喝的一點都不一樣啊!”張彥瑾手下的人驚歎不已道。
張彥瑾淡淡一笑道:“這叫做毛尖,是在信陽採摘的,以後就叫信陽毛尖了。”
毛尖不過是綠茶的一種,可是由於信陽這裡的毛尖太過於出名,才被後世的人才慢慢把這裡的茶葉稱為信陽毛尖。
張彥瑾自然是知道品牌效應有多麼重要,故而他從一開始,就要把信陽兩個字加上,讓信陽毛尖成為綠茶中的代表性茶葉,而不是隨著流傳靠積累被人稱之為信陽毛尖,畢竟靠著一個又一個口碑的積累這個過程實在是太過於漫長了。
“按照我所說的,把茶葉採摘回來之後按照晾曬,浪青,殺青這些工序做,不同時期採摘回來的茶葉分別存放。”張彥瑾給手下的工匠囑咐道。
隨後,他又讓人拿來青花瓷的茶罐,把信陽毛尖放到其中。雪白的陶瓷內壁和綠色的茶葉相稱,伴隨著茶葉的清香,這茶葉竟如春日裡剛冒出來的春芽般惹人心動。
張彥瑾讓人裝了十罐茶葉,準備把其中顏色最好的三罐茶葉進獻給皇上,再給寧國公府留下罐,再留出三罐茶葉來讓他伯父張仲謙送人,其他兩罐則分裝送給他的那些狐朋狗友們。
他臉上慢慢染上了笑意,等到他把信陽毛尖進獻給了皇上後,信陽毛尖恐怕就要名滿整個長安城了。
而在信陽和南陽這裡,他已經讓所有的官員把野生茶樹都找了出來,並且進行了統計登記在冊,上面的茶葉也都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