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銀兩等等,讓人一眼看過去就非常明瞭!
這篇策論林清洋洋灑灑寫了近兩千字,幸而策論不像八股文,沒有字數限制,後面一道又是題目簡單的詠物言志試帖詩,否則林清恐怕又會時間來不及。
待卷子被收上去後,林清這邊已經算是塵埃落地,只等放榜。
這次院試總共有五百多名考生,其中三百名是這次府試剛剛考上來的,剩下的兩百多名是歷屆積累下來的老童生。但是這次考試只取廩生十名,可享受朝廷補助,每年發廩餼銀四兩,每月給廩米六鬥;取增廣生二十名,附生一十五名。後兩者沒有朝廷頒發的補助,因為算是計劃名額外的生員。不管是廩生還是增廣生、附生,都可享受見官不跪,免除徭役的特權。
故而此次考試共有秀才名額四十五名,可謂競爭是非常激烈了!
院試閱卷速度相比於府試要快上一些,雖然參考人數更多,但是閱卷人數也多,採用八名副考官交叉閱卷,最後呈給主考官六十份卷子,讓主考官選擇其中四十五名為此次院試的秀才,剩下的十五名登入入副榜,雖無秀才功名,但是也可自費入縣學。
主考官可以在罷落的試卷中隨時隨機抽取試卷進行檢查,監督副考官的工作也是為了防止有好的考卷遺落。
故而放榜時間定在五日後,所有考官在閱卷期間不得出閱卷所,比起縣試府試,要嚴格的多。
因為院試是選拔秀才的最後一步,所以大明非常重視最後一步的把關。試卷全都需要糊名,主考官學政三年一換,副考官也是有八人之多,就為了防止一家之言,評審不公。
每一份卷子都要經過八名副考官的手,以點圈叉來評判優劣,點表示待定,圈表示取,叉表示不取,一輪下來後有五個圈的卷子可以留下,遞交到主考官馬學政手中。
所以當林清的卷子被第一名副考官翻閱到時,他飛速看完第一場的卷子,覺得文章做得平平,試帖詩也只是尚可,但是字寫得不好,都沒有去翻第二場考試的卷子,直接給了一個叉,然後傳到下一個人手中。
這是很不利的一個開頭,一般考官之間學識都差不多,品位也相差無幾,很少有試卷會有很大的爭議,所以如果開頭就是一個叉,那麼後面的考官基本也會附議的多。如果是點或者圈,倒是會認真審讀一番。
故而第二名考官一看到上面硃紅色的叉也是眉頭一皺,匆匆掃過卷子後覺得第一位判的無誤,也是給了一個叉。
五天時間每人每天都要至少看完一百份卷子,如果看不完就算點燈熬夜也要看,故而每位考官看卷子的速度也是飛快,先是一眼掃過去,如果覺得掃過去都不行,有錯漏、卷面不潔、字跡不端,基本就不會再仔細看了。
只不過一刻鐘,林清的卷子已經經了兩個考官的手,等到了第三位考官的手中,一看上面居然已經有兩個叉了,心中也覺得這卷子取中的希望不大,看完第一場正準備也在卷子上畫叉,莫名覺得喉嚨口有些癢,放下硃筆,喝了口清茶潤喉,茶香入肚,感覺整個人都輕鬆了一點,倒是一邊喝著茶一邊將第一場的卷子翻過,再看看第二場。
看著看著,第三位考官竟是心中拍案叫絕!這策論寫的真是絕了!是他今天看到現在最好的一篇了,光評這一篇策論,這人就夠取中了!旋即就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大大的紅圈!
第四位拿到手後,看到上面竟是兩個叉一個圈,也是覺得有些奇怪,這位考官做事是出了名的細心認真,所以等到看完後,也給了一個圈傳給下一位。
就這樣輪了一遍後,林清最後的卷子上出現的是五個圈,兩個叉,一個點,剛剛好達到了入圍的最低標準!
最終六十份卷子全都呈到主考官馬學政面前,每一份馬學政都有親自仔細閱讀過去,並且很快做出了排名。
等到翻開林清的試卷後,馬學政看完第一場的卷子,眉頭微皺,不明白為什麼這樣的卷子也能呈上來。
馬學政此人非常看重字寫得好不好,他自身師從書法大師王學安,習得一手好字,故而看到林清第二篇文章字跡那麼不穩重,心中是很不喜的。但是出於對八名副考官的尊重,馬學政繼續去看林清的第二場試卷。
待看完後,馬學政長出了一口氣,想了半晌,拿出紙筆將這篇策論細細抄寫下來,然後摺疊到一個信封中,五日後等所有人都閱完卷,一匹快馬從提督學院出發,向著京城進發。
五日後放榜,林清父子早早就來到郡城衙門口等著看榜。
此時看榜處已經圍了許多人,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