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三年時間裡積極尋找出路下家,最好的選擇是可以入職文淵閣,跟著朝堂內閣大佬工作絕對是最好的差事;或者就是調動到六部輪值,以後也能混上一個侍郎的職位,運氣好的還能做個尚書;實在沒門路的,那麼到時候下放地方,能在翰林院待過,就是下放地方也高人一等,基本上都會到那些比較富裕的地方任職。
當然,也有什麼都不行動、甘願固守清貧的,例如坐在林清隔壁的修撰賀卓凡,榜眼出身,在翰林院裡修了六年的史冊,從編修晉升到了修撰後,就紋絲不動。平日裡吃穿用度也寒酸的很,但凡有什麼聚會也從來不參加,有時候還要靠向同僚借款度日,一點都沒有別人眼中的中進士、做大官、發大財的感覺。
三個月的時間,也夠新晉的翰林官們摸清楚一些規則,之前大家還能定定心心修史,之後瞭解了情況後,大家人心也浮動了起來,慢慢地有些人抱成了小團體,尋找出路、請客送禮吃酒,都想著經營點關係人脈,到時候可以有個好去處。
林清這邊卻好像沒有感受到翰林院裡的氣氛一樣,繼續每日裡的工作,同時經常出沒於藏書閣,取閱永康帝繼位以來所頒發的所有聖旨、詔書,瞭解朝廷變動的情況。翰林院有點類似於皇帝的秘書機構,往往一道對外聖旨的頒發,都是由文采好的翰林進行纂寫,並且會摘抄一份進行歸檔。一份聖旨或是詔書的頒發,很多時候都是整個文官集團和皇權協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