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而你手握京畿重兵,臨安內外,全由你一人呼風喚雨。當時,你們若要強行扶宋驁登基,不說輕而易舉,但絕對可放手一搏,勝機極大,為何沒有那樣做?”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誰都懂得成王敗寇的道理。
但凡有點腦子的人,肯定都不會給宋熹上位的機會。
然而,蕭家不僅沒有趁勢扶上宋驁或者宋徹,還力勸宋熹為帝,一直恪守臣子之道,最後讓宋熹做大,把整個蕭家都賠了進去。
“這簡直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典型敗績,遺憾到了極點吧?”
她的分析完全有道理。
可蕭乾卻搖了搖頭,目光肅冷。
“若有那般簡單,又何至今日?”
至化帝死於墨九之手,雖出於意外。但身為帝王,對身後事,對江山社稷,儲位歸屬,國之大統,自然有自己的打算。多年來,他看似均衡掣肘蕭家和謝家,恩威並重,並無差別對待,對小王爺宋驁也多有期許,但他的私心底,想要培養為儲君的兒子一直是宋熹。
當初他力排眾議,無視蕭家,立宋熹為太子便是明證。
而立太子,只是他的第一步。
一為試探蕭家,二也為鍛鍊宋熹。
至化帝突然駕崩,按祖宗規矩,太子登基是必然。
那個時候,如果蕭家有異動,那便是謀逆。
朝中有名聲的老臣,大多忠心不是哪一個人,是國,是君。宋熹也非省油的燈,而且,謝家瘦時的駱駝比大馬,朝中有的是謝氏餘黨。就算蕭家動用武力將皇位爭來,也名不正,言不順。
於是,便有了一個長遠的計劃。
當然,在這個計劃裡,蕭乾也有自己的打算。
那個時候,蕭家勸進宋熹,可謂做足了戲,也給足了宋熹的臉面。
所以,宋熹能安穩登基,從朝堂到民間,無人不清楚,是因為蕭家的大義與忠孝,也無人不佩服蕭家顧大我而舍小我。
可奪,而不奪。那是為仁。
可爭,而不爭,那是為忠。
可取,而不爭,那是為義。
有仁,有忠、有義的蕭家,不該讓皇帝所感恩嗎?
然而,政治博弈哪有那麼簡單?又哪有外表那麼可歌可泣?
宋熹即位之後,能容得了蕭家獨大,在權政方面處處掣肘於他嗎?
古今中外,無一帝王可以做到。
從那個時候開始,宋熹與蕭家的博弈才正式開始。
也就是說,宋熹取代了謝家,成了蕭家的對手。
對此,蕭家原本也做足了準備。
可原本佈局好的一盤棋,卻因宋驁在陰山的失蹤發生了逆轉。
本來可憑藉對珒一戰,以滅珒之功,為南榮立下赫赫軍功的小王爺,突然不見,生死不知——
如此,蕭家失去了一個主要的籌碼。
於宋熹而言,也再無顧及。
從此,他開始大刀闊斧地對蕭家動手。
沒有了皇子,蕭家再怎麼折騰,有什麼用?
君主統治的時代,他們總不能自己做皇帝吧?
這種可能性,簡直微乎其微。
宋熹利用這一點,做了一個周密的佈局。
趁著蕭乾領兵在漢北,無法顧及臨安,他一方面整肅朝綱,大力提拔心腹之人,裁剪蕭家黨羽,同時讓心腹大臣羅織蕭條的罪罪狀,一條接一條,奏書一本接一本,不斷參奏朝上,弄得人心惶惶。另一方面他利用時間差,在蕭乾不知情的情況下,布軍漢南,只等一旦與蕭家撕破臉,就可以與蕭乾隔江對峙——
此局精、妙、絕。
他準備充分,還佔住了正理。
——因為蕭乾是北勐世子。
如果這個時候蕭家與他開火,就是叛臣,不佔理字兒。
當然他沒有想到蕭家還有一個後手——宋徹。
宋徹原本就是蕭家早就布好的局,蕭家也事先防備了這一點。
為免宋驁夭折,打小就把他培養得紈絝任性,沒有爭權奪利之心,一來為保他小命,二來也為掩人耳目,讓謝家掉以輕心。畢竟這樣一個沒有上進心的皇子,很難有大的作為。蕭家拉扯著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也怎麼都是輸。
那麼,宋熹突然動手了。
蕭家生死存亡之際,肯定得放手一搏了。
於是——
就在宋熹準備大開殺戒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