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均還沒建國,但是顏均治下的土地,已經從王朝末世中掙扎出來,呈現出勃勃生機。
與此同時,顏均的西北軍已經從十萬,擴軍到二十萬。顏均也決定將西北軍拆分為三部分,分別是西北軍,徵南軍,定北軍。同時改革軍職,將手下的人提拔上來,出任三支軍隊的大將軍。
顏均搖身一變,也從西北大將軍,變成三軍大元帥,統領三支軍隊。
除定北軍留守京城外,徵南軍,西北軍根據顏均的計劃,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一路征伐,收編當地軍隊,擴充軍隊兵源,清理當地的戶籍人口,重新劃定治所。
顏均很忙,忙著梳理天下。
而天下人的目光卻盯著京城。皇帝還在,朝堂還在,京城還是大周的京城。顏均想要取代大周,想要讓天下人心歸順,除非能夠佔領京城,取蕭氏而代之。
顏均不急著攻入京城,也不急著取蕭氏而代之。
這個國家看似很強大,實際很虛弱。顏均在稱帝登基之前,先要為自己的國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因為當顏均做了皇帝后,很多事情做起來反而束手束腳。皇帝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利,同時也代表著束縛。
顏均不想過早的被皇帝這道枷鎖鎖住,所以他不著急進入京城。
三路大軍的將領都能獨當一面,顏均漸漸的從軍事上抽身,將更多的精力投入民政,地方建設,為工業和商業打下基礎。
同時,顏均給顏宓宋安然去信,請父母和弟弟妹妹迴歸中原。
當初,父母帶著弟弟妹妹離開中原的時候,顏均曾立下誓言,終有一天他會讓父母光明正大的回到中原。而今,他完成了誓言。
海外有百萬漢人,有花費幾十年建起來的三座城市。顏均和宋安然不可能說走就走。離開之前,二人必須為海外漢人規劃一個未來。究竟是建國,還是迴歸中原,都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決定的。
這個問題影響著未來幾百年,顏宓和宋安然必須慎重。
所以顏宓和宋安然暫時還不能離開。不過顏垚和顏箏,可以先隨船隊迴歸中原。
得知父母還要繼續留在海外,顏均很失望。不過想到弟弟妹妹即將歸來,顏均又開心起來。
十多年沒見,弟弟妹妹都已經長大。不知道他們現在是什麼模樣,還能看到小時候的影子嗎?
京城,氣氛很壓抑。
自從被定北軍圍困,京城的老百姓就沒有過個一天的安心日子。一開始,大家都在擔心定北軍什麼時候攻城。
後來見定北軍圍而不攻,大家雖然放心下來,但是一種絕望的情緒卻又在人群中瀰漫。
京城很大,人口很多,每天吃喝拉撒,就是一個大工程。
定北軍圍困京城,外人的人進不來,裡面的人出不去,要不了多久,京城就會變成臭城。大家沒餓死之前,就先被燻死了。
更要命的是,雖然有足夠的存糧,可是沒有足夠的蔬菜肉類。當然,大家可以在自家屋前屋後種植蔬菜,養殖牲畜。可就算這樣,也不能解決上百萬人口的吃飯問題。
就在大家對未來感到恐慌的時候,定北軍做出了讓步。
京城的城門每天可以開啟兩個時辰,但是隻能出不能進。
定北軍做出了讓步,朝廷卻不肯答應。人口只出不進,顏均打的好算盤。一旦城門開啟,京城的老百姓,就會蜂擁離開京城。就連京城的富戶,估計也會趁機離開京城,住到外面的別院,或者投奔親戚。
老百姓心裡面的想法很樸素,定北軍今天不打京城,不代表明天不打京城。而且被困在京城,時間一長,整個人都感到絕望。還不如趁著城門開啟的時候,先到鄉下躲一段時間。
現在鄉下很安全,定北軍紀律很好,從不到鄉下禍害老百姓。到了鄉下雖然日子不好過,可總比每天絕望著數著天數過日子強。
這樣想法的人很多。朝臣們對此一清二楚。因為朝臣也有家人,他們的家人也想找機會離開京城,離開這個是非窩。
所以就算定北軍做出了讓步,讓開一個城門,可是朝堂卻不同意開啟城門。萬一城門一開,定北軍就殺了進來,那如何是好。就算定北軍信守承諾,不會殺進來,卻擋不住老百姓蜂擁離開京城。
永泰帝坐在龍椅上,問道:“諸位臣工都認為不該開啟城門?”
朝臣們紛紛點頭,“這是顏均的陰謀,不能開啟城門。”
永泰帝笑了笑,說道:“很好,那就不開啟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