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一個天大的人情了。
事後才聽說此案卻是因著金礦,原來百花谷中有一處金礦,有人私自開礦,並與當地官府勾結,晉朝律法規定私人不得開採私礦,違者夷三族。可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仍是有很多鋌而走險之人。之所以要出動欽州州府私下調查此案,就是因為縣令和朝中不少人也參與其中。李明錦幾人被牽涉其中也是誤打誤撞的走出了迷蹤林。
花溪鎮的花樓作為銷金窟視為明面上的掩護,實際上錦繡閣的後臺就是當地縣令,縣令公子常常出入,實際就是接頭人。如果不是太過高調,刺史韓大人也不會那麼快盯上他。此案涉及人員甚廣,朝中不少大臣牽扯其中,其中被端掉的花樓就有藏楚閣和錦繡閣,由此花溪的美名一下子黯然失色。
想到藏楚閣的那些美人們今後的命運,張浩不無感慨到:“真是可惜了,無雙姑娘和海棠姑娘那麼貌美多才,善解人意,以後只怕……”
“哈哈,真是憐香惜玉吶,只可惜人家用不著你操心!”範康澤打趣道。
“你說什麼?”張浩不解。
“無雙和海棠應該是線人,不然我們早就被抓起來了。”李明錦解釋道,當日在如意樓中,二人就已經知道三人從迷蹤林走了出來,但是並沒有人來抓自個兒幾個,緊接著後來刺史韓大人的到來,前後細想就能明白這兩位美人應該不是真正歸附藏楚閣的人。
至於那天自己在走廊上聽到的那名女子口中的徐總管,應該就是審問自己的那個總管了。由此可見藏楚閣和盜採金礦的人有關聯。
整個案子水落石出之後,三人就辭別了刺史大人離開了花溪鎮,實在是在這裡遭遇了一場不好的經歷,一刻都不想多待了。
晉州相比於梓州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晉州主要是農耕為主的州府,水路並不通達,貿易自然也是不發達,全靠莊稼田地,典型的農耕社會。李明錦看著眼前的街道,真是還如梓州的南山鎮,南山鎮原先也是破敗不堪,這幾年常懷因著貨貿發展起來,周邊的城鎮也跟著受惠,城鎮自然也起了大的變化。五原鎮距離東平縣城有兩三個時辰的路程,三人決定在此休息一晚明日再去前往五原鎮。
投宿了一家客棧,李明錦去了驛站,取了南山那邊的信件。老爺子在信中說到家中一切都好,現下在常懷還置了一個鋪子,專賣布匹成衣,還有意再開一個雜貨鋪子,老爺子的想法是樹大分枝,多置了兩個鋪子,以後分家,幾個兒子也都算有個產業。信中又說道甚是掛念在外遊歷的李明錦。在外大半年,李明錦心中也是很掛念家中的一起,不過作為男人,勢必要出去闖闖的。
老師也給自己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了今年的秋闈要下場的事情,對於老師要下場,李明錦早有預感,因此現下也並不意外。信是八月底寄出的,因著路途耽擱,現下考試應該結束,也不知道老師中舉了沒有。
東平去往五原鎮有一條官道,李明錦三人租了一輛牛車坐了兩個多時辰,早上辰時就出發了,午時才到了鎮上,飢腸轆轆的下了車,付了車錢,就找了一個小攤吃了一碗陽春麵。
李明錦順道問擺攤的老伯:
“老伯向您打聽個事兒,您可知道李家村?”
“李家村?知道啊,離鎮上也就幾十里路啊,客官聽口音不是本地人,是來走親戚的?”
“是啊,家中長輩有親人在李家村,囑咐晚輩特意來看看。”
老
伯打量著李明錦三人了一番道:“三位小公子,可以出南門沿著那條路一直走就成,到李家村就那一條路。”
“多謝老伯……”三人吃完麵,謝過了老人家,提上行李往南門走去。黃土的路,一路走來塵土飛揚,走了半個時辰,問了路上遇到的一些行人,三人這才來到了李家村,一點也沒有爺爺口中提過的大家族的樣子,可能當年的災難之故,還沒有緩過來。
三個面生的書生少年郎的出現,引起了整個李家村的關注,不少小孩子,嬸子媳婦笑著對站在村口的三人指指點點。
頂著眾人看熱鬧似的矚目的目光,張浩拉了拉李明錦的衣服問道:“小錦,咱們現在……”
“先去找村長吧……”李明錦走在前頭,範康澤和張浩二人跟在其後,看到一箇中年漢子正扛著耙子從面前走過,忙喊住客套的問道:
“大伯,你好,請問村長家在哪兒,我們是從梓州過來的,是來探親的。”
“探親,村長家在東頭,那家瓦房,看到沒?”漢子指著遠處的房子示意李明錦三人看,李明錦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