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木聽得火冒三丈,我家挑來的明明全是銅錢好不好,怎麼在你嘴裡全變成了鐵錢?上前一步想要爭辯,卻被身後的呂氏一把拉住,小聲道:“都是這樣收的,銅錢當成鐵錢,要折的。”
是睜著眼說瞎話!安木忿忿的瞪了那二甲頭幾眼。
過了一會,李進將絹帛遞過去,只聽二甲頭拿起一匹絹帛唱道:“破帛,不合四十二尺,算九折,實收四十尺。”
李進賠著笑,“再稱稱,這可是官家賞賜給我家的內造絹帛……”說著這話,李進往那二甲頭袖子裡塞了一個錦囊。
二甲頭收了錦囊之後臉上的表情立刻變得和緩,笑道:“你家可真是胡鬧,官家賞賜的東西也拿來完稅。也不怕別人笑話你?”
李進撓著腦袋憨笑,“今年我家的事情你們也知道。這不是窮的沒飯吃了嗎?如果有一口吃的,能會把官家賞賜的絹帛拿出來抵稅嗎?”
“行了,別哭窮了!”二甲頭斜了李進一眼,往左右看了看低聲道,“我知道你家還有幾匹,開個價,我全要了。”
李進伸出了兩個手指,意思便是兩貫一匹,那二甲頭思忖了會,便點了點頭。買回了絹帛,再往陳州那幾個大戶家裡去送,一匹少說也能給三四貫,這可是宮裡流傳出來的東西,就帶著一股子稀罕勁。
宋朝和宋朝以前的皇帝都喜歡賞人絹帛,一來因為絹帛不是銅錢,重量輕運輸方便。二來絹帛也是可以當做貨幣使用。一般情況下,內造的絹帛價格比銅錢要堅挺。普通的一匹帛也就是幾百文罷了,而內造出來的最少就是兩貫,在進行大宗交易的時候可以替代銅錢,這樣的話就減少了銅錢運輸的麻煩。畢竟一船帛和一般銅錢相比,那肯定是帛的重量輕。
所以,宋朝的皇帝如果賞賜給了別人絹帛,都可以拿出來用做交易。只有到了清朝,皇帝的賞賜才會供起來不允許人使用。
兩下里達成了協議,剩下的事情就好辦多了。將錢稅這一塊收完之後,就只剩下田稅,二甲頭唱了名,何老三便和幾個兒子將糧食倒進了二甲頭旁邊的大斛中。斛是官府用來量糧的標準容器,一斛為十鬥。你需要交多少稅,便往這個斛裡倒多少。
這個斛比買糧食的那個斛要大許多,說是十鬥,實際上最少也有十二斗。如果遇到非常黑心的吏,一斛有十五斗甚至十七八斗都是正常的。
所以,收稅有一個俚語,叫做大斗入小鬥出。
幾個人忙乎了一陣,將斛裡堆得高高得冒了尖,卻見旁邊那滿臉橫肉的人走到了斛邊。圍著斛轉了圈,再退了兩步,將眼一瞪氣沉丹田,大喝了聲,猛地一踹……只見那斛上冒尖的麥粒嘩啦啦地掉落到地下!
二甲頭唱道:“一斛不滿,再倒!”
幾個人只好再把斛倒滿……
“豈有此理!”安木只看得兩眼要噴火,卻被呂氏死死的摁住。
呂氏低聲哀求,“我的好大姐,可不能上前,這是踢斛淋尖。每年收稅都是要踢一腳,若是不讓他們踢咱們的稅就交不了。”
“這一斛哪裡是一石,明明超過了,再這麼一腳踢下去,說是交一石,實際上卻要快交兩石了……”安木忿忿的,聲音不由自主的高了起來。
呂氏急忙一把捂住,“天老爺,可不敢胡說!咱們惹不起,惹不起!”
安木恨恨地掰掉呂氏的手,“我一定要讓大郎考上狀元,一定要讓他當官。不當官根本沒有活路!任誰來個人都可以欺負咱們……”
呂氏聽了這話,連連點頭,“就是這個理兒!當初安舉人在的時候,他們哪裡敢這樣?這還是瞧著候押司的面子,若是不瞧著他的面子,不知要怎麼禍害咱們家。”
☆、第76章進城
收完了稅,安木去向張致和抱怨,張致和卻笑著勸她,讓她不要想這麼多。田地的稅收不過是小事,看著多,可是一想想那些多的糧食能換多少銅錢?在其他的方向把這些錢找回來就是。
安木聽了張致和的話心裡才好受一些,想了想自家的官帽椅一年下來的收入定然是能超過田地的,又何必在乎這一點。自己為什麼那麼生氣,是因為那些前來收稅的人那種惡劣的態度。一想到他們將村民呼來喝去不當成人看,就覺得咬牙切齒。
安木一直落落寡歡,張致和便提議不如去陳州轉轉,一來往鄭府送些禮物給苦涯先生,二來也可以趁此機會散散心。當下便備了一些農家常見的瓜果蔬菜還有些今年的新麥,裝到了馬車上,便直往陳州而去。
陳州自古名城,太昊伏曦氏便葬在這裡。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