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強假裝無淚硬漢,卻在暗暗流鼻涕的男人。”

魏大頭和李大嘴連忙抬起右臂,用袖子狠狠擦了擦鼻子,又順勢將袖子在褲子上抹了一下。動作整齊劃一,熟練至極。他們兩個的習性我真是瞭然於胸,向來右袖子擦鼻涕,左袖子擦嘴,最後全部抹在褲子上了事。

難以想象,S大考古系這麼多年對兩位大神是怎樣忍下來的。我們考古系的名聲這麼駭人,兩位大神功不可沒。

整個下午幹活的時候,我都在思考在譚教授經歷中呈現的種種謎題。神秘的數字,奇特的葬俗,造型特異的樁木,舟型棺,這些都讓我在翻沙子的同時,無法抑制的反思思量其中深意。當然最讓我心驚的是譚教授和查海洋挖出的黑衣女人棺,和覆蓋在她屍身上的咒語。

無論是否幻覺,譚教授也曾見過那個黑衣女人。她所敘述的黑衣女人和黑氣縈繞,與我記憶中兩秒鐘有相似的痕跡。我堅信這不是巧合,一定另有原因。

需要說明的是,在我大幅度轉述譚教授的故事時,並沒有完全按照她的原話進行原文轉述,其中很多內容是在事後透過各種途徑得知,與譚教授的經歷對接起來形成的一個完整過程的敘述。

那個下午,當我拿著毛刷心不在焉的給一跟羊骨頭掃灰時,心中不由自主的對譚教授驚心動魄的故事感到羨慕,暗自期待自己也能遇到如此傳奇和詭異的經歷。當時我不知道,我的羨慕完全是多餘的。

營盤遺址給我的震撼和意外,遠遠超出我的期待和想象。

89、

營盤遺址是漢晉時期的遺存。這個1500年前後的古城是當時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即使在今天站在荒棄的城前也能感受到當年古城的繁榮。從西漢開始,中原政府在開闢的這條邊疆交通線路上設定烽燧,起到保護商旅、傳遞資訊的作用,在營盤城外就有一座廢棄的烽燧。我們正在作業的墓地遺址距離古城大概900米左右,旁邊不遠處是一個佛教寺院遺址。

大概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教由印度傳入新疆,在新疆很多古代文化中心建有佛教建築物不足為奇。營盤佛塔的基座呈方形,塔身為圓柱形,其形制與樓蘭、米蘭、尼雅、安迪爾等遺址內的佛塔造型相同。

這天我們幹活的時候,李大嘴和魏大頭就一直在那裡嘀嘀咕咕,不知道又在策劃什麼陰謀。果然快到吃飯的時候,李大嘴湊了過來,悄聲道:“梁珂,想不想打獵去?”

打獵是我們的暗語,意思是在正規考古發掘之餘,我們晚上偷跑出去,在附近查詢有沒有新的遺存,或者對考古發掘的遺存遺漏部分進行勘察。由於打獵是在晚上進行,所在場地又通常是古墓,所以非常刺激。

我小聲問道:“哪裡?”

李大嘴眼睛望著別處,試圖掩人耳目,聲音低低道:“古寺遺址。”

我眼睛也望向別處,若無其事的樣子,“諾。”

午飯時間到了。我們紛紛停下手中工作,向營地走去。營地距離墓地約200米,距離古城就更遠了。由於補給車剛剛回來,今天中午屬於改善餐,一改往日在墓地啃冷饃的傳統。我看大夥似乎都挺高興,尤其是李仁熙,鼻一抽一抽的,似乎大老遠就聞到了肉味。

89、

這段時間大夥都很玩命,除了因為這次發掘工作機會來之不易,也是有點受貝格曼等人的刺激,想鼓勁兒在營盤做出點成績。體力的消耗和研究探討出土文物耗費的心力,讓大家特別都在工作之餘盼望吃點油水。

在中國,科學意義上的考古學發端是近代方由國外傳入。雖然金石學從漢唐開始就有萌芽,至清代發展到了鼎盛階段,但金石學主要是以傳世或少量出土的商周以來有銘文的銅器、秦漢以來的石刻文字為主要研究物件的一門學問。它的目的主要是透過研究進行考證、考據,用以正經補史,和我們現代考古學並不相同。

中國田野考古發掘研究起步很晚,在封建社會時期是受宗法文化影響,掘墓被視為大逆不道的行為。當然也有如廣川王劉去疾之流,視挖墳為人生樂事者。但這種人和盜墓賊沒有區別,破壞文物,攫取隨葬物品,向來為主流社會所不齒。直至今日,中國的很多文物瑰寶或由盜墓賊流出,被鑑賞家收藏,或被國外探險家從中國掠走,陳列在外國人的博物館裡。大夥對營盤墓地的發掘就是卯足了勁兒想挖點有價值的文物出來,最好是把中國博物館都塞滿,同時也能為這一時期的地區、文化發展歷史提供文物依據、

雖然除了那具舟型棺和黑衣女屍我們還沒有什麼驚世駭俗的收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