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宗室的屬籍,(W/U)不能享受貴族特權。爵位高的還可以“稅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贖罪。
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拏”(意思是盡力從事男耕女織的生產事業,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從事工商業和因不事生產而貧困破產的人,連同妻子、兒女沒入官府為奴隸)。
⒋強調“以法治國”要求國家官吏學法、明法,百姓學習法律者“以吏為師”。
⒌改法為律。強調法律的普遍性,具有“範天下不一而歸於一”的功能。
⒍輕罪重罰,強化法律意識,不赦不宥。主張凡是有罪者皆應受罰。
⒎鼓勵告奸⒏用法律手段剝奪舊貴族特權。如廢除世卿世祿制度。規定除國君外的嫡系以外的宗室,沒有軍功就取消其貴族身份。
⒐強化中央對地方的全面控制,剝奪舊貴族對地方政權的壟斷權。
⒑統一度量衡。
商鞅第二次變法是在公元前350年,變法的主要內容為:⒈“開阡陌封疆”。破除過去每一畝田的小田界一阡陌和每一頃田的大田界一封疆,把原來的“百步為畝”,開拓為240步為一畝,重新設定“阡陌”和“封疆”。國家承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私有權,在法律上公開允許土地買賣。
⒉普遍推行縣制。把秦國劃為41個縣,在未設縣的地方,把許多鄉、邑,聚合併成縣,共新建31縣。設縣令、縣丞,由國君任免。
“好,好,好,沒有想到這位小兄弟也是如此的博學多才,對於商鞅的變法的內容那麼的精通。那麼接下來的這個問題,我想你們肯定也都能回答的出來。這個問題就是對於商鞅,後人給予什麼樣的評價?”
聽了景監的提問,玄影他們三個人都有些犯難,對於商鞅,歷史上的評價都是褒貶不一,但是大多數還是負面的評價要高於正面的評價,對於商鞅的變法,有人覺得很好,有的人覺得太過霸道,甚至是一種欺壓。但是其實商鞅的變法不過是順勢了歷史的洪流,把原本的歷史版面往前翻了一頁,不管是誰,只要擔當了著翻頁的工作,在歷史上都回留下一身的臭名,但同時也名垂青史了。正如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一樣,人們總是不會記得你做過的好事,只會記得你做過的壞事,商鞅的變法不管好還是不好,在那個時代都是必須執行的,不管有沒有商鞅這一個人,也會有另一個人提出同樣的想法。
雖然說一些讓人覺得不好聽的事情很不好,但是為了過關也不得不說,而且玄影他們三個人都是那種不愛說謊的人,有話直說,從不拐彎抹角,見玄影和擎宇都有些扭捏,雪舞乾脆自己站出來,雖然無法開口,但是學了心電感應術之後,用裡來說話,比用嘴巴說話還來的直接,對於雪舞來說,開不開口說話,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後人又說:“衛鞅入秦,景監是因。王道不用,霸術見親。政必改革,禮豈因循。既欺魏將,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賓!”
商鞅變法:國家要想強盛,必須讓百姓始終保持貧困在中國的“偉大改革家”序列裡,商鞅及與他同時代的李悝、吳起等人,是祖師級的人物,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偉大人物。但實際上,其人不過是一個冷血的“國家主義”打手,是一箇中國曆史長河中從未消失過的恐怖幽靈。商鞅的變法理念有三:1、剷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國家才會強盛;2、人人互相監視互相告密,國家才會強盛;3、必須“弱民”、“愚民”,國家才能強盛。
據《史記?商君列傳》,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三:1、按軍功受爵;2、強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斬;3、百姓只許務農,從事其他職業者,以及懶惰而致貧困者,全家沒收為奴。這三大內容,正對應著商鞅的上述三大變法理念。
具體說來,1、商鞅認為,“國貧而務戰,毒輸於敵,無六蝨,必強。國富而不戰,偷生於內,有六蝨,必弱”(《商君書?靳令》),無論國家有錢還是沒錢,都必須時刻處於戰爭狀態,如此才能強盛,才會不被“六蝨”侵害。“六蝨”是什麼呢?是“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貞廉、仁義、和平”。2、為什麼必須人人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