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3 / 4)

小說:地心修仙 作者:水王

的故事廣為民間流傳,元代戲劇家張國賓寫《薛仁貴衣錦還鄉》雜劇。清代無名氏著有通俗小說《薛仁貴徵東》。

薛仁貴為薛安都的六世孫,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遲!”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州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徵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

“哦,原來是薛大哥的父親,那麼我們應該叫您一聲薛伯父了。”玄影聽了薛仁貴的話後,笑嘻嘻的,抱拳乖巧的討好的叫了薛仁貴一聲薛伯父。薛仁貴聽了玄影的話後沒有說什麼,只是笑了笑,玄影也不在意,接著開始詢問薛仁貴通關的事情。“薛伯父,那我們要怎麼樣過您這一關?”

“過我這關就必須文武全考,文考就是回答我的問題,武考就是和我對戰。看你們都好像是文生,那麼我們就先來文考吧。”薛仁貴看著玄影他們三個人說道。“只要你們能回答出我的三個問題,你們文考就算過關了。第一題,我是怎麼樣成名的?”

聽了薛仁貴的話後,玄影他們三個人商量了一下之後,玄影便帶頭回答道:剛當成小兵不久,薛仁貴就憑藉自己的勇猛立功了,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於洛陽出發出征高句麗。同年三月,在遼東安地戰場上,唐朝將領劉君邛被敵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無人能救,在此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麗一將領人頭,將頭懸掛於馬上,敵人觀之膽寒,遂退,劉君邛被救.想一想他只是唐軍的一個小兵,但敢為大將之事,勇氣甚佳,本領更佳,此役過後,薛禮名揚軍中。

隨後不久,薛仁貴在安市之戰中把自己的武藝發揮的淋漓盡致,憑此一戰,完全可以說他是唐朝武力第一猛將。貞觀十九年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句麗,不斷擊敗高句麗守軍,六月,至安市,高句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大軍25萬依山駐紮,抗拒唐軍。唐太宗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此戰薛仁貴可能是要把握機會出名,於是身著奇裝異服,與其他士兵不一樣的白衣,手持方天畫戟(歷史明確記載,他才是使用方天畫戟這種武器的名將)腰挎兩張弓,單騎衝陣,一個人殺入敵人25萬大軍的陣勢裡面,打的敵人是陣型混亂而無法戰,高延壽、高惠真屢次想重新組織佇列殺起來,可是被薛仁貴衝殺的七零八落,唐軍大舉跟進,高句麗軍大敗。戰時,李世民在遠遠的地方已經望見那個白袍小將在人山人海中精彩搏殺,非常驚訝,接著就是驚喜,於是戰後,李世民立即召見還只是小兵的薛仁貴,賜馬二匹,絹40匹,生口10人為奴,並提拔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一個身無任何官職的小兵被皇帝親自召見,可見實力非同小可。後來唐軍被困在安市城,江夏王李道宗獻策派兵偷襲平壤,以調虎離山之計將安市城敵軍引向平壤一線,以攻取安市城。因為皇帝在軍中,長孫無忌極力勸阻,恐皇帝安危,不敢偷襲平壤,未成。加之李績大放厥詞,破城之日,屠殺城內軍民百姓,以至於守城將士更加齊心合力,此後久攻不克,後值冬天大雪,糧草不濟,隧撤退。途中,李世民對薛仁貴說了這樣的一番話:“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意思是我的將領們都老了,現在遇到戰事已經不堪忍受這種重負了,我想挑選年輕能幹的將軍,沒有比得過你的了,這次征伐,就算得到遼東也不是我高興的,最高興的是能得到你這樣的一個人才。”太宗“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幾乎成了名言.拿盡遼東大地,百萬領土來評價薛仁貴,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又提升為右領軍中郎將。

聽了玄影的回答後,薛仁貴還算滿意,點頭的繼續提問。“第二題,青海之戰我敗了,你能講出我失敗的原因和戰役的總結嗎?”

聽了薛仁貴的提問,玄影他們三個人又一頓的商量,在商量過後,總結出了以下答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唐軍安西都戶久疏與戰事,實戰經驗薄弱,安西兵戰鬥力不足。2、唐朝政府隊是倉促應戰,戰前準備不充分。3、唐朝府兵制的弊端在這一事情完全顯露,國家將領匱乏。4、郭待封貽誤軍機。5、敵軍主將葛爾欽陵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