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能發覺自身的這些症狀,以便對其採取恰當措施。當我們學會將某些性格特點界定為失敗“路標”時,這些症狀就會自動起到負反饋作用,引導我們離開原有軌道,取得創造性的成就。不過,我們不應僅僅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因為每個人都能“感覺到”它們。我們應該視它們為不受歡迎、我們不想要的東西,而最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必須從內心深處真誠地說服自己相信:這些東西不會帶來幸福。
任何人對這些消極感受和態度都沒有免疫力,哪怕最具有成功個性的人也會不時經歷這些情緒。重要的是搞清它們到底是什麼,並採取積極的行動加以糾正。
失敗的畫面
我再次發現,如果病人把這些消極反饋訊號(或者我所稱的“失敗機制”)與組成“失敗”(Failure)這個詞的各個字母聯絡起來,就容易記住這些訊號。對這些字母進行分解後如下:
F(沮喪、無助、徒勞,Frustration)U(猶疑,Uncertainty)
A(好鬥/錯誤導向,Aggressiveness)R(怨恨,Resentment)
I(不安全感,Insecurity)E(空虛,Emptiness)
L(孤獨,Loneliness)
沒有誰會坐下來,懷著事先期望好的惡意,有意決定培養這些消極特性,目的卻是為了“有悖常理”。這些特點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並非人性不完美的體現。這些消極特點中,每一種在最初都曾用作解決某個問題或應對某個困難的途徑。我們之所以採用它們,是因為錯誤地將其看成走出困境的出口。儘管建立在錯誤前提之上,但它們也有自身含義和意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