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重要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什麼才是對。”自動制導系統是透過負反饋得到的資料糾正路線的,它承認錯誤的目的,就是為了改正錯誤、使自己保持在正確軌道。所以你也應該如此。要承認自身錯誤和過失,但不要為錯誤而哀嘆。要糾正錯誤,然後繼續前進。在與人打交道時,既要從你的角度看問題,也要設身處地從他們的角度分析形勢。
勇氣
擁有目標、理解形勢還不夠。你還要有行動的勇氣,因為目標、願望和信念只有透過行動才能變成現實。
美國海軍將領威廉·F·哈爾西的個人格言引用了納爾遜的話,“如果一位船長把自己的船靠在敵人某隻船旁邊,那麼他犯再大的錯誤也錯不到哪兒去。”哈爾西說:“‘最佳防守就是猛烈進攻’是一條軍事原則,但是其應用範圍遠遠不限於戰爭領域。只要你在面臨問題時不僅不逃避,還勇敢面對,那麼一切問題,無論是個人問題、國家問題還是鬥爭,都在你面前顯得渺小。”
你怎樣才能在人生中更加勇敢無畏?心理控制理論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當你係統強化自我意象並懂得“我身上的缺點不是我的錯”時,你會發現,合理冒險但不顧忌別人怎麼想、擔心跌跟頭時可能暫時顯得滑稽和愚蠢,就變得極為簡單。在工作場合宣揚觀點時,怎樣才能顯得更果斷、更有說服力?當你在客戶面前把想要推銷的產品介紹完畢時,怎樣才能明確無誤、果斷自信地得到一份訂單?怎樣做到在一直相信自己“走路順拐”的情況下,還能自信地步入舞池?當“老狗學不了新把戲”成為一條公理時,人過中年的你怎樣才能開始從事一項全新的職業或副業?怎樣才能在嚴重災難後捲土重來?這些都是勇敢生活的例子,這些都需要你有一個寧折不彎、“刀槍不入”的自我意象。
為什麼不拿自己賭一把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任何事物絕對肯定或絕對可以保證。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區別往往不是前者能力更強、想法更高明,而是因為前者有一股敢拿主意賭一把、敢在縝密掂量後合理冒險、敢於行動的勇氣。
我們通常把勇氣看成與戰場上、海難中或危險期間出現的英勇事蹟密不可分的東西。但是,日常生活同樣也需要勇氣。
“按兵不動”(即不採取行動)能使面臨問題者緊張不安,覺得處境艱難或身陷囹圄。這種做法會帶來一大堆生理症狀。
我告訴這種人說:
要透徹分析形勢,在頭腦裡把對你可能的各種行動過程過一遍,再想想每種行動過程會(可能)帶來什麼後果。
選擇那個最有前途的過程——然後為之奮鬥。如果我們一直等到完全肯定、絕對可信後再採取行動,那麼永遠都會一事無成。在任何情況下采取行動,你都有可能犯錯誤;你作出的任何決定都可能是錯誤決定。但我們千萬不要因為可能出錯就放棄對所希望的目標的追求。你應該每天都有勇氣去冒犯錯誤的風險、冒可能失敗的風險、冒可能遭受羞辱的風險。在你的一生中,向錯誤的方向邁出一步,也要比“原地”坐等、束手待斃好。一旦開始行動、著手向前,你便可以在前進途中糾正錯誤的路線。當你原地踏步、按兵不動時,你的自動引導機制無法引導你。
李·艾科卡曾說,果斷是他在“關鍵先生”們身上找到的首要品質,正是因為處事果敢,這些人才一呼百應、不負眾望。諾曼·施瓦茨科普夫將軍曾經說,領導才能需要果斷決策。
多數領導人都認為,成功源於果斷決策和路線糾正、不拖拉以及有可能嘗試作出美中不足的選擇。幾乎沒有任何成功是透過直線獲得的,即從A點直接到B點,從形成想法直接到碩果累累。絕大多數成功的取得,都經過了蜿蜒曲折的過程。
心靈處方
要想得到想要的一切,就應該允許自己犯一點錯誤、受一點痛苦。不要輕看自己。曾任精神病學與神經學專業諮詢局主管的R·E·錢伯斯將軍說:“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勇敢。實際上,無論男人還是女人,許多人都可能成為英雄,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卻懷疑自身能力。只要他們認識到自身就有這些隱藏於內心深處的資源,這數資源就會給他們獨立解決多數問題的能力,哪怕在面臨嚴重危機時也能應對。”你身上就有這種資源,但是,如果不採取行動,如果不給它們為你效勞的機會,你就永遠不知道自己擁有它們。
這裡還有一條有用建議:在做一些“小事”時大膽、勇敢地進行行動練習。不要等到你在遇到某些可怕危機時能成為大英雄時才去練。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