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處在利用它們為自己效力的有利位置。
將消極感覺作為挑戰加以接受
如果我們對消極感覺積極作出反應,它們就成了挑戰,能自動激起我們內心的更多力量和才華。只要我們積極而不是消極地對待它們,困難、威脅和可怕等想法就能喚醒我們身上額外的力量。我們在上一章看到:如果正確理解和合理運用,一定量的興奮情緒可以幫助而不是阻礙我們的臨場表現。這完全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態度,如果你將消極感覺看成“財產”,它就會幫助你;如果你將它們當成“債務”,它就會阻礙你。
對你自己的消極建議作出積極反應
有些人在別人發表“你可辦不到”之類的看法時,容易灰心喪氣。我們每個人都認識這樣的人。從另一方面講,有些人在聽到別人同樣的說法時,則有應變之才,對成功的渴望反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定。亨利·J·愷撒是一位企業家。他的副手說:“如果你不希望亨利做某件事,最好不要錯誤地告訴他說這件事辦不到,或者說他辦不成——那樣,他更會下定決心去辦,不成功則成仁。”
當別人提出消極的看法時,我們能夠也應該以同樣積極而肯定的態度去應對自身感覺提出的“消極建議”,這不僅可能,而且完全可行。
以善克惡
感覺是不能透過意志力直接控制的。感覺也不能一廂情願地轉讓,或者像水龍頭那樣擰開或關閉。然而,就像感覺不能被控制,它們卻可以獲得;就算它們不能憑藉直接的意志力進行控制,它們卻可以間接得到控制。'TXT小說下載:www。87book。com'
糟糕的感覺不能透過有意識努力或意志力來驅散,然而它卻可以透過另一種感覺來消除。如果我們不能透過正面攻擊來驅逐某種消極感覺,也可以透過用積極的感覺取而代之,從而達到同樣效果。不要忘了,感覺是伴隨意象發生的。我們的神經系統將周圍環境中哪些東西作為真實事物或真理加以接受,我們就會相應產生什麼樣的感覺。只要發現自己在體驗不合意的感覺,我們就應該不將注意力集中在這種不合意的感覺上,哪怕集中注意力的目的在於將其驅逐出去也不行。恰恰相反,我們應該立即將注意力集中於積極的意象,努力在思維中填充健康的、肯定的、合意的意象、想象和記憶。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消極感覺就會自行消失,完全“蒸發”掉。因為此時我們形成了與新意象相對稱、相一致的新感覺。
反之,如果我們只想著驅逐或攻擊擔憂的想法,就必然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消極感覺上。即便我們成功地將一種擔憂的想法驅逐出去,新的甚至好幾種新想法便很可能接踵而至,因為此時的總體心理環境仍然是消極的。耶穌告訴我們要驅魔以淨化心靈,但如果讓心靈的空間空空蕩蕩,就只能讓七個新魔進入其間。他還勸告我們不要與邪惡作對,而是以善克惡。
治療擔憂情緒的取代法
當代心理學家馬修·N·查佩爾博士在他的圖書《怎樣控制擔憂情緒》中所提出的觀點,與上述觀點幾乎一模一樣。查佩爾博士說,我們都愛擔憂,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練習擔憂,直到對此駕輕就熟。我們習慣性地沉溺於源於過去的消極意象和對未來的預測中。這種擔憂情緒會造成壓力和緊張。擔憂者於是會努力停止擔憂,從而陷入一種惡性迴圈,即:努力會加劇壓力,壓力帶來了一種擔憂的氣氛。他說.治療擔憂情緒的唯一辦法,就是立即養成一種習慣,以快樂的、健康的心理意象來取代不快樂的擔憂意象。你每次發現自己憂心忡忡的時候,都利用此法作為一種訊號,立即在頭腦中填充源於過去的快樂心像或者對未來經歷的美好憧憬。如此一來,擔憂情緒遲早會不戰自敗,因為它成了一種導致“反擔憂”的刺激源。查佩爾博士說,擔憂者的任務並不是戰勝某些具體的擔憂源,而是改變心理習慣。只要心態處在一種消極的位置(即“我對會發生什麼一點都不指望”等失敗主義心態),就永遠存在需要你擔憂的事物。
還是個學醫的學生時,我記得教授曾經叫我口頭回答病理學有關問題。不知何故,當我站起來面對其他同學時,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焦慮,無法正確地回答問題。然而,在另一些場合,當我透過顯微鏡觀察載片、回答面前用打字機打出的問題時,我卻判若兩人。此時我放鬆、自信、有把握,因為我對自己要回答的問題了如指掌,因為我此時有了“那種勝利的感覺”,所以回答無可挑剔。
隨著該學期一天天過去,我堅持自我觀察。當我再次起立回答問題時,我裝著對觀眾不正眼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