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隻往顯微鏡裡看。進行口試時,我非常放鬆,用“那種勝利的感覺”替代了消極的感覺。學期結束時,我的口試和筆試成績都相當優秀。
消極的感覺最終成了一種“鈴聲”,它創造了一種條件反射,喚醒了“勝利的感覺”。
選擇權在你自身
在你的身上有一個巨大的心理倉庫,其中貯藏著過去的經歷和感受。這些經歷和感受中既有失敗也有成功。就像錄音帶上失活的記錄內容一樣,這些經歷和感受記錄在你灰質神經組織的神經記憶痕上。這其中記錄了結局皆大歡喜的故事,也記錄了結束悲觀的故事,兩種故事都一樣真實,一樣現實。選擇哪一部分進行回放,選擇權在你自身。
關於這些記憶痕還有一個有趣的科學發現:它們是可以改變或修正的。這有點像錄音帶可以透過進一步記錄素材或用新內容覆蓋舊內容,以實現內容的更改。
人腦中的這些記錄內容在每次回放時都可能產生稍許改變。它們接收了我們當前情緒的某些氣質、脾性以及針對它們的想法和態度。我們現在知道,不僅過去影響著現在,而且現在也清晰地影響著過去。也就是說,過去既沒有註定我們現在的命運,也沒有與現在完全脫離。我們當前針對過去經歷的想法、心理習慣和態度以及針對未來的態度——所有這一切對過去的記錄內容都有影響。舊的內容可以被我們當前的想法改變、修正或取代。
舊內容可以改變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某個特定的記錄內容或記憶痕越是被“啟用”和“回放”,它就變得越強有力。記憶痕的永久性源於“突觸功效”(即形成鏈條的單個神經細胞之間聯接的效力和簡單程度):當記憶痕被使用時,突觸的功效會提高,當記憶痕停止不用時,突觸的功效便會下降。在這裡,我們再次擁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證明我們應該忘記和忽視源於過去的不幸經歷、關注幸福快樂的經歷。透過這種方式,我們使那些與成功和幸福有關的記憶痕得到了強化,而使那些與失敗和不幸有關的記憶痕得到了削弱。
怎樣製造感覺或“狀態”
當某位家人或朋友去世時,我們會回想起與此人有關的許多場景和事件。我們傾向於停止大多數不愉快的記憶,回憶甚至改進和放大愉快的記憶。如果有位伯父經常悶悶不樂、性格孤僻、吹毛求疵,但偶爾又不失和藹和詼諧,那麼當他去世時,我們會將他融入大家庭的生活中,將他看成一種激勵之源;今後每到家人聚會的場合,就會對他產生抑制不住的思念。比如你有個姐姐,你每年只在節假日去探望兩三次就已經心滿意足,其他時間裡,你並不想念她,甚至都想不起來她。但當她去世時,你會將她看成你無話不談的知己,每天都想和她促膝談心。這些感覺都是悲傷情緒的一部分。如果你決定只回放某些唱片內容而完全忘掉其他內容,甚至更改正在播放的內容,都會產生這種感覺。實際上,用文字再現歷史的目的,就在於讓我們相信這些悲傷的感受是應當的、合理的,從而讓我們在自我意象中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在這些環境下應該怎樣行為舉止。
我記得自己曾經參加過一個葬禮。死者的弟弟曾經與死者為家庭內務進行過一次非常激烈的爭吵和打鬥,從而導致多年不和。在葬禮上,死者的弟弟站起來發表了15分鐘左右的悼詞,非常動情地緬懷哥哥生前的好處,為棺材中的死者歌功頌德,在場的人無不落淚。幾個星期後,我在附近一家咖啡店遇到了他,於是兩個人坐下來聊天。我謹慎地說,“比爾,我對你和你哥哥之間的一些過節很清楚,不過我費解的是,你在他的葬禮儀式上怎麼覺得那麼親切和哀傷呢?”
他的回答揭示了我們製造自身感受的主要奧秘!他說:“我是那種從不說死者壞話的人。”
“我是那種——型別的人(填空)”的啟示意義和強大力量都讓人無法置信。它揭示:一切想法、感受、行為和結果,都必須與自我意象的中心(而不是邊界)相一致。它還準確地揭示了當恰當的時機來臨時,你怎樣才能在面臨緊急事件時留住並保持一種“勝利的感覺”。
心理控制訓練
將消極的自我說服(那是自動失敗機制的聲音)變成積極的確證:“我是那種——型別的人”。將其當成個人的一句咒語反覆唸叨,直到它變成一種對於自我懷疑(自我懷疑有時像一條細長的泥鰍一樣,溜進你的心扉!)的自動反應為止。以下是幾個例子:我是那種——型別的人:提前計劃一天的事務。要高效。制定目標,並實現目標。仔細聆聽,然後自信而雄辯地交流。主要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