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自己在平靜而鎮定地做事,滿懷自信和勇氣做事,並由於舉止從容、鎮定自若而感到更加開朗和自信。
這種練習會把新的“記憶內容”和存在的資料輸給你的中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它能樹立一種全新的自我意象。練習一段時間後,你會驚奇地發現自己“有不同的表現”,這種表現或多或少是主動或自發的,而且不需要嘗試。這就對了。你不必在此時尋思、嘗試或努力,以避免獲得不一樣的感覺和不恰當的行為。你當前的不恰當感覺和行為是自動、自發的,因為你向自動機制輸入了新的“記憶內容”(有現實的,也有想象的)。你將發現,這種機制既會自動作用於積極的想法和體驗,也會自動作用於消極想法和體驗,而且效果也一樣。
步驟一:拿出紙和筆,對你打算在“精神影院”中構建、實驗、形成和觀看的“精神電影”進行簡要勾勒和描述。
步驟二:每天騰出30分鐘時間,最後在每天同一時段,找一個安靜而隱秘的地方,閉上雙眼,進入“影院”,然後開始播放、編輯、再次播放你的“電影”。
步驟三:對電影進行逐步“修改”(以便讓片中“明星”(即你自己)的表現完全符合你的預期),並獲得你想要的體驗和結果。在頭10天裡,你要努力達到這一目標。
步驟四:在餘下的11天裡,毫不改動地反覆播放並享受這部“電影”。
第四章|讓自己從錯誤信念的催眠中甦醒過來
◆至少有%的人在某種程度上讓自卑感影響了自己的人生,而對無數人來說,這種自卑感成了他們獲得成功和幸福的嚴重障礙。
◆“你”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不應與任何其他人形成競爭,因為在這個地球上沒有任何人和你一樣、和你處在完全相同的水平線。你是一個個體,是獨一無二的。
與謊言相比,確信是事實更危險的敵人。
——弗雷德里奇·威康·尼采
有許多人多次問我一個有關心理控制的問題,這個問題把“信以為真”的想象等同於“虛構它直到你實現它”或純粹的幻想。這遠遠與事實不符。“虛構它直到你實現它”是表象的、膚淺的、不切實際的。有時候,人們這樣教推銷員,導致他們經濟和情緒上受到傷害。
相反,包括“信以為真”式想象練習的心理控制並非虛構和捏造,而是對被隱藏事實的探索。它透過創造性地挑戰被你作為“事實”加以接受的自我意象,去揭示你的“真我”。這種所謂“事實”也許一時是正確的,但從長遠看肯定不正確。本書第一版中有個故事證明了這一點:
我朋友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博士小時候曾經有過一段經歷,恰恰證明了信念的力量對於行為和能力的影響多麼強大。他最初數學成績很差,連老師都確信他“對數學一竅不通”。老師隨後把這一“事實”通報給他父母,還告訴他們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於是父母也確信了。阿德勒被動接受了老師和父母對他的評價,而數學成績也證明他們的看法沒有錯。然而有一天,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了一個問題,其他同學都回答不上來,而阿德勒卻靈光一現,覺得自己找到了答案。他如實地向老師報告,而老師和全班同學都笑了起來。在笑聲中,他一開始還有些憤憤不平,但很快便大步走到黑板前面,答出了那個問題——這讓他們大吃一驚。從此,他意識到自己完全能學好數學,對自己的能力也重新有了信心。後來,他的數學學得非常好。
阿德勒博士的經歷與若干年前我的一個病人的經歷類似。這位病人是個伸入。由於他對自己在某一強手如林的領域取得不凡成就有很重要的經驗,並想與別人分享這一經驗,所以很希望透過公開發言嶄露頭角。他嗓音不錯,又有一個重大話題可講,但卻沒有辦法在陌生人面前、在眾目睽睽之下把自己想說的話表達清楚。妨礙他自如發言的是他的信念,因為他認為自己之所以講不好話、無法給聽眾留下好印象,只是因為沒有一副讓人過目不忘的外表……因為他“看上去不像成功經理人”。這一信念在他內心藏得那麼深,以至於每次當他站在一大群人面前開始講話時,它就會扔出一塊“絆腳石”阻礙他。他錯誤地認定,如果做個手術使外表好看些,也許就能獲得所需的信心。手術也許會帶來成功,也許不能。我與其他病人交往的經歷表明,外表的變化並不一定總能保證性格的改變。具體到這位先生身上,當他相信消極信念阻止他向大家講授他所知道的重要經驗時,他就發現瞭解決問題的良方。他成功地用一種積極信念取代了這一消極信念,即:外表長得好壞,並不影響他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