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2 / 4)

小說:今夜鷹歸何處 作者:蒂帆

隆重開場。嘉那瑪尼節據傳是新寨嘉那瑪尼石經城落成的日子。300多年前,嘉那瑪尼石經城建成時,其建立者、著名高僧嘉那活佛還創編了著名的“新寨秋卓”舞蹈,流傳至今。節日期間,長江上游通天河兩岸的人們還要在河中架起黃金之橋——“色桑”。“色桑”是用石塊或沙土在鏤空的冰面上刻撒經文,從河岸的一邊,一直到對岸,供人的心靈踏“橋”而過。

藏曆臘月月二十八、二十九開始,每家每戶都開始打掃庭院,換新門簾、掛唐卡、貼年畫。屋裡鋪上新卡墊,貼上新年畫。二十九的下午吃晚飯以前,老浪和房東一起在廚房的牆上用炒乾的糌粑粉塗上一種象徵吉祥的“八吉祥”圖案。房東在每扇大門和房樑上畫上太陽、月亮、山峰、白雲、麥穗等白色圖案,似乎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晚上,老浪下廚,炒了幾個菜。房東和好面,這家幾個人一起包一種類似於餃子的“古突”,實際是一種包了陷的麵疙瘩。麵疙瘩裡邊會包上各種各樣的東西,一般是九種,有蒺藜、豆子、石子、桃幹、瓷片、羊毛、青稞、辣椒、鹽巴等九種東西,猶如漢族在餃子裡邊包上硬幣一樣,吃到不同的東西預示著來年的運氣。豆子意味著聰明伶俐;石子意思是心地善良純潔;桃幹表示健康;瓷片表示純潔;蒺藜意味著對人尖刻;羊毛意思為溫柔善良;青稞意思是豐收;辣椒意思為心直口快;鹽巴則被認為是貪吃和懶惰。“古突”在藏語中的解釋是:古是數字“九”意味臘月二十九,“突”就是麵湯一類的含義。老浪吃到了鹽巴,博得了眾人的一陣大笑。藏家在年臘月二十九吃完“古突”以後,把剩下的“古突”還有糌粑捏成的麵糰放在紙箱內,放進糙紙,放置在門外的路口點燃,放鞭炮,給各路神仙、妖魔鬼怪送去一年的吃的,意味消災辟邪。

新年前夕,每家每戶都要製作一種叫做“卓索切瑪”的五穀鬥。一個彩繪的木質盒子分成兩個部分,盛放上糌粑和炒麥粒,再在上邊插上青稞穗和看似麵糰實則是酥油製作的花。“卓索切瑪”一般要被擺放在神案正中,祈求來年五穀豐登。二十八、二十九兩日,男人們一般都在家幹些體力活,比如打掃庭院、繪製圖案、收拾木柴,老浪也沒被看作外人,正好發揮他的繪畫特長,依葫蘆畫瓢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儼然成了左鄰右舍的一個唐卡繪製中心,房東驕傲地邀請來很多親朋鄰居來家裡討要。老浪和房東一起忙了個不亦樂乎。女人們和稍大點的女孩子圍坐在灶堂,製作一種叫“卡塞”的酥油糕點。“卡塞”有點像北京的老富錦糕點,甜甜的,樣式各異。每次出籠,老浪都有幸成為第一個品嚐者。在喧囂的城市裡吃最好吃的糕點,也沒有這裡的好吃,老浪說。好吃,其實是一種心情。

三十晚上也和漢族的大年三十一樣,都是舉家團聚的時候,也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一般村鎮都會有篝火晚會,大家穿著新裝圍著篝火載歌載舞,老浪也被這種快樂的場景所感染,拉著孩子們的手融入快樂的海洋。孩子們在肆無忌憚地然放著鞭炮,在劇烈的炸響聲中興奮地喊叫,充分地展示著他們無憂無慮的笑容。歡鬧的晚會結束,大人們圍坐在擺滿水果、瓜子、糖果的桌子前邊或吃“古突”或嘮嗑窮聊,等待新年的到來。

新年到來的那一刻,房東家的主人帶領全家在正堂的佛龕前敬水、獻燈,感謝神佛一年來的關照,祈禱新的一年裡平安和吉祥。

大年初一清晨,婦女們四五點就開始起床,煮一鍋“羌枯”,一種放有糌粑、紅糖和奶渣的青稞酒,給每人送上一碗,在被窩裡喝完。然後她們必須去做一件事情:去附近的河邊或井裡、泉裡打來嘎曲——晨星水。她們先是在佛龕前敬佛,再在水裡邊倒入牛奶,讓全家人洗漱,意思是祝願全家安康、吉祥。天亮時分,老浪穿衣起床,看到房東全家已經穿上嶄新的服飾,戴著各式各樣的首飾,互祝新年。年長的人手捧“卓索切瑪”五穀鬥,向每一位家人恭祝新年,互道“扎西德勒”。老浪學著房東的樣子,給大家互敬青稞酒。

大年初二開始,和漢族的習俗一樣,親朋好友開始互相串門拜年。主人手捧“卓索切瑪”五穀鬥,到門口迎接客人。老浪決定出去轉轉。一走上街道,就看到各家各戶相同的場景:登門的客人都是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粑、幾粒青稞彈向空中敬神,再同樣的動作送進自己嘴裡,表示對主人的感謝。女主人提著披掛哈達的銅壺,殷勤地向客人敬酒。從大年初二開始,傑德秀鎮的大街小巷開始熱鬧起來,就像漢族的廟會一般。身懷絕技的各種各樣的藝人在人群中展示著他們的手藝和絕活。穿著奇特戲服的男女在表演著藏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