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過是互相罵戰,楊華的檄文卻是別出心裁,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贊同。
原來,楊華所發的檄文標題竟是《關於戰爭規範的幾點建議》,其文大致如下:
“上天本有好生之德,然而自古以來,世人便有黑白之分,執政亦有仁暴之別,往往相持不下。戰爭本為政治的繼續,由於政治衝突不可避免,今為正義,不得不奮起一戰!
然而大家都是同一民族,炎黃子孫,豈可因一己之私而殺人無數,置天下百姓於不顧?《老子》說:‘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天下者,百姓之天下;英雄者,百姓之所養,亦為百姓之仰賴!因此,期望交戰雙方,凡稱得上英雄者,遵守以下規則,如此則天下幸甚:
1.不濫殺無辜;
2.不*搶劫;
3.不裹挾民眾;
4.不焚燒城市;
5.不虐待戰俘;
6.不毀滅經濟。
凡此六點,誰有違犯,則為華夏民族之罪人,天下共討之!”
這一篇檄文,透過偵察部隊廣為宣傳,博得各地士子們的極大反響,百姓也多有所聞,其附加作用是楊華在全國的名聲大噪。
楊華這一著先聲奪人,曹操不得不作出姿態,表示自己並不反對,並向部隊三令五申,才開始進軍漢中。他兵分兩路,由夏侯淵等領偏師入散關,自己與眾將率大軍入斜谷,兩路兵馬呈鉗形攻勢,向漢中殺來。
楊華目前十分注重的是襄陽的經濟,只要襄陽兩年不受攻擊,就能取得較大的經濟利益。當然漢中也不能丟給人家的,那裡確實是個戰略要地,牽一髮而動全身。但他目前還暫時不想把主力由襄陽撤回。他決定先節節抵抗,但不硬拼,等最後敵軍到了漢中城下再行決戰。
這時馮菁給他傳來西域軍隊的作戰意圖,令他十分高興。曹操必然想不到在他側後會有一支兵馬殺來,必要的時候這支兵馬會起決定性的作用!但這支兵馬的性質和戰鬥力他都不很清楚,因此他沒有明確指示該怎麼行動,只是讓馮菁相機行事,同時建議在北地郡的袁尚部隊向安定靠攏,以作策應。
馮菁此時的“十王子”多國部隊已經準備好了,並且經過了初步的互相配合訓練。她決定大軍開拔。十王子每人三千,共計三萬部隊,加上馮菁自己帶出了一個師作為近衛部隊,總計三萬三千人馬。她留了七千部隊在西域長史府,包括三千屯田部隊和四千機動部隊,由張遼留守西域。
隨馮菁出征的有軍師徐庶,參軍司馬昭,十王子分別為各自部隊的師長,徐晃為近衛師的師長。
部隊開向河西走廊,經過敦煌、酒泉、都無人把守,想必是新上任的涼州太守楊秋還來不及去管理。這裡原先是馬騰管轄,馮菁和司馬昭直接找到地方官員,說明馬騰已加入我方聯合政府,今後要向聯合政府負責,同時對該官員勉勵一番,政權就算是接管過來了。
直至張掖,才遇到對方的守軍。當地百姓常道:“金張掖,銀武威”,形容這一帶是涼州極為富饒的地方,糧產豐富。因而也得到楊秋重視,立即派來了守軍。
由於楊秋防守的重點是在武威,因而張掖只有五千兵馬防守。如果強攻,固然多半可以拿下,但是必定會有傷亡,而且還要防備武威方面的援軍。
馮菁覺得,這第一戰最好是大獲全勝,又傷亡極小,才能給十王子以極大的振奮,使他們今後心服,因此決定智取。
她招集軍事會議,徐庶獻計道:“我們的目的是張掖和武威一起拿下,可以採取圍點打援的戰法。張掖兵少,我們圍得他急,卻不立即攻下,他必然向武威求救,等武威的援軍出來,我們主力卻在半道上埋伏,吃掉武威的援軍。這樣一來,兩處地方就都好打了。”
馮菁正要誇讚一番,司馬昭卻接過來說道:“這一計後面可以接個連環計。那就是我們打掉武威的援軍之後,可以廣造聲勢,使張掖守軍知道後援斷絕而極度恐慌,這時再用圍三缺一的戰術攻城,他們必定棄城逃跑,我們卻在他們逃跑的路上再次埋伏,將他們殲滅。”
馮菁讚道:“不錯!這樣一來就免得硬行攻城了,果然好計。”
徐庶卻又接過說道:“該計後面還可以再接一計。那就是張掖逃跑出來的守軍已是惶恐萬狀,被我們埋伏包圍之後,我們多采用勸降手段,必然可以獲得不少生俘,然後便用這些俘虜,夜間去到武威城下,謊稱是張掖棄城而逃的敗軍,賺開城門,大軍趁機殺入,這樣輕易之間又能取得武威城。”
馮菁看看徐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