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都不會認為這種“精神”。
宋朝開創了漢族政權被整體滅亡的先例,厓山淪覆,悲壯乎?悲哀乎?趙匡胤的建立宋朝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空前重大的轉折點,從此漢族的民族性格由外向轉為內斂,雖然不乏尚武熱血之壯士,怒起挺劍為吾國鬥死,但從整體上來說,漢民族從宋朝開始漸漸失去了雄渾尚武的風氣,雖然滿腹詩書文字,但就是打不過人家,到頭來還不是被人打倒?
叢林世界,不玩什麼文字遊戲,玩的都是硬通貨,打!甲打得倒乙,那甲就是老大,乙縱使盡讀古籍文冊,也是枉然。這個世界上什麼都是假的,只有強權才是真的,強權的標準就是能不能打得過對方,不要問用什麼手段,重要的是我打贏了,歷史永遠只是記住結果,而不是過程!
宋朝帶給了我們什麼?是華麗多姿的宋詞?無論是“楊柳岸、曉風殘月”,還是“大江東去,千古風流人物。”都不能改變漢族亡天下的事實。是孔子云還是孟子曰?無論是“三軍可奪其帥;匹夫不可奪其志。”還是“天下孰能一之?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依然不能改變漢族亡天下的事實。
寧可要野蠻的前進,也不要文明的後退。弱肉強食,古往今來,無不如此,只要在軍事上失敗,其他即使再成功,也是失敗。軍事的強大就是強大,文化的強大未嘗不可,但首先要有強大的軍事做保證,無此,尚論何邪!
二、
每個朝代都是強盛和衰落的時候,但我們不應該總是拿唐朝最衰落的時候和宋朝最強盛的時候比,這樣似乎不具備太強的可比性。唐朝最強大的時代是貞觀至開元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雖然武韋之際政局比較混亂,但唐朝整體的國勢並沒有受到影響。這個時代唐朝整體民風是積極進取的,這與唐朝不斷開邊有很大的關係。
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滅東突厥,俘頡利可汗。
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唐敗吐谷渾,可汗伏允戰敗自殺。
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滅高昌,迫使高昌王麴智投降。
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滅薛延陀,俘伊特勿失可汗。
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滅西突厥,俘沙缽羅可汗。
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滅百濟,俘百濟王撫餘義慈。
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滅高麗,俘莫離支泉男建。
唐天寶四載(公元745年),唐聯合回紇等部滅後突厥汗國,白眉可汗被殺。
唐天寶六載(公元747年),唐敗小勃律(今克什米爾一帶),俘勃律王與吐蕃公主。
當然這段時間內,唐朝也不是百戰百勝,有些戰役打的非常艱苦,而且在與吐蕃的作戰也有過失敗,但唐朝依然選擇進取。國家的這種尚武開邊的魄力自然會對整個民族的性格造成一定積極的影響。這段時間內,是唐邊塞詩最為繁榮的時代,並不是只有幾句而已。比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王之渙、王翰、李頎、李白、杜甫、盧綸等人,都有名作傳於世。高適的《燕歌行》、岑參就不用說了吧,太多了。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渡陰山。
王昌齡的《從軍行七》: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超喜歡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岑參的“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我們都知道王維是著名的田園詩人,但這就是這樣的隱士也有“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城。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這種宏大的氣魄在宋詩詞是不多見的,宋詞最有名的邊塞詞范仲淹的《漁家傲》,寫的是陝北一帶,因為要和西夏對抗。到了南宋,陸游的《漢宮春》初句寫的極有味道“羽箭雕弓,憶呼鷹古壘,截虎平川。吹笳暮歸野賬,雪壓青氈。”可宋朝的“邊塞”卻退到了陝西、荊襄、江淮。
唐朝衰落於安史之亂,但唐朝的尚武風氣並不見弱,甚至一直影響到了晚唐。晚唐醜才子羅隱有首我非常喜歡的《登夏州城樓》:“寒城獵獵戍旗風,獨倚危樓悵望中。萬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晉英雄。離心不忍聽邊馬,往事應須問塞鴻。好脫儒冠從校尉,一枝長戟六鈞弓。” 夏州在今陝西橫山,羅隱的時代唐朝領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