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是幾十萬美元。如今紅軍的倉庫裡早就事先庫存了一大批從蘇聯進口的槍機,金陵兵工廠改產莫辛那甘,才是效率最高的生產方式。
之所以紅軍把這種中國版的莫辛那甘口徑定為7。92毫米毛瑟口徑而不是蘇式的7。62毫米,主要考慮的因素是現在紅軍手中的毛瑟步槍的數量超過六十萬條,而蘇式步槍不足十萬條,而金陵兵工廠和漢陽兵工廠的子彈生產線都是為7。92毫米配套的。
現在的紅軍很早就意識到“萬國牌”步槍對後勤補給造成的麻煩,很早就開始有意識地將軍隊裡不同口徑的步槍統一起來重新分配。老式的毛瑟1888漢陽造步槍,在拿下漢陽兵工廠後就立刻停產。
針對手中擁有大量漢陽造的情況,林漢請來德國槍械大師對漢造步槍重新設計了改進方案。
漢陽造步槍在民國生產的歷史極長,口徑型號從早期的11毫米到後來的7。92毫米都有。
對於早期生產的“爺爺”級別的11毫米漢陽造步槍,由於年代太久,大都破舊不堪,紅軍是直接放棄改造。中後期生產的7。92口徑的漢陽造,則全部回收進行回廠改造,令其可以發射和毛瑟1898步槍通用的尖頭彈而不是舊有的威力極差的圓頭彈。
從去年至今,已有超過六萬條7。92毫米口徑的漢陽造步槍接受了這種改造。
紅軍手中擁有超過十萬條的漢陽造,所以只有六萬多條進行改造,主要原因是漢陽造要到一戰結束後才改為7。92毫米口徑。在這之前產的漢陽造都是11毫米口徑,如果要改為7。92毫米口徑,需要更換和改造的零件太多,成本高昂改造費時,得不償失,所以這些11毫米口徑的漢陽造全部從第一線部隊撤下交由地方民兵和預備役部隊使用。(注:根據中國近代兵器工業記載,1912年至1927年,漢陽兵工廠一共生產步槍577982枝,而在1932年時,漢陽兵工廠的產量甚至高達每月4700支之多。限制該槍產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槍械原料問題。)
考慮到東方人的體質,其實林漢更看中的是6。5毫米的口徑,但是在目前處在戰爭中的情況下這根本不可能。至於英制口徑7。7毫米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拿下上海後紅軍在租界繳獲了不少,加上從英國沉沒軍艦上的打撈獲得,以及從前透過各種渠道得到的李恩菲爾德步槍,總量已超過了四千條。這批步槍林漢已和紅軍上層商量好,現在暫時歸紅軍使用,待中國戰事平息後,他們將全部打包送給林漢偷運到東南亞,供那兒的華僑武裝使用。那裡是英制口徑為主的區域,在未來的戰爭繳獲補充也更方便些。
至於日械的6。5毫米口徑,考慮到未來還要和日本打上長久的戰爭,所以紅軍沒有對這個口徑的步槍作改動。
1935年的六月底和七月初,紅軍和英日都在緊鑼密鼓地為戰爭作準備著。
如果日本人和英國人還是想透過登陸的方式入侵南方中國,除了要打一場艱難的登陸戰外,另一個他們不能不考慮的因素,那就是每年夏季會在南方肆虐的颱風。
英國軍艦是為北大西洋惡劣的海況設計,只要颱風不是過於強大,倒是不必擔心這個問題。至於日本軍艦,他們在簽定華盛頓海軍條約後,為了達到“魚雷艇能和驅逐艦對抗”,“驅逐艦能和巡洋艦對抗”這樣的設計指標要求,日本人拼命地在軍艦上堆砌大口徑的火炮,玩起了小艦扛大炮的把戲,但造成的惡果就是艦隻的重心太高,一旦遇上臺風甚至大風的天氣就會有好戲看。(比如歷史上著名的第四艦隊事件)
上海這一帶包括江浙兩省,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六月和八月是颱風登陸最多的月份。當英日軍艦在日本進行防空改造時,江浙兩省就經歷了一次颱風。按往常的情況判斷,七月份反而是個颱風相對較少的月份——這時颱風都往南部的福建廣東跑了。而到了八月份,江浙這一帶又會進入一個多臺風的月份。
考慮到天氣的因素以及英日兩國艦隻的情況,林漢估計英日兩國最有可能在七月份出兵,如果時間拖到八月份,那麼颱風將成為最大的變數,相信熟悉大平洋氣候的英日兩國都不會拖到八月。
考慮到英國的因素,漢娜派到中國的德國飛機和飛行員,現在大都被安置在福建和浙江一帶用於防範臺灣的日本空軍,而上海地區則蘇聯飛行員協助防空。雙方分片安置,以兔這種多國聯軍語言不通造成指揮配合作戰的混亂。
第180章強則示敵以弱
時間進入到七月,隨著季風北移,上海進入了連續晴朗的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