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期間,中日之間也並不是毫無戰事。
戰鬥主要發生在福建和臺灣海峽上空,為了報復前期遭受的空襲損失,日本駐臺灣的陸航多次派出飛機,進入福建進行轟炸報復,結果在那兒與中、德空軍遭遇。
從一開始,福建空軍就抱定了以守為主,本土作戰,不主動到對手地盤上空戰的心思。
理由很簡單:相對主動進攻的一方,防守一方的空軍最大的優勢就是被擊落飛機的飛行員只要不死不傷,跳傘之後很快就能回頭再戰。而進攻一方的空軍,一旦被擊落,飛行員的結局一般只有俘虜營和墳墓兩個選擇。此外防守方還有航程的優勢,甚至還可以得到地面防空火炮的支援。
現在的紅色空軍,相對於日本空軍,最大的優勢是飛機效能上壓倒性的優勢,最大的不足卻是中國不是工業國,無法自產飛機,損失的飛機和飛行員都補充困難。
在這局面下,本著“富日子窮過”的原則,福建空軍在六月底和七月初的空戰中,採取的是積極防禦的姿態。每天都派出戰機在海峽上空靠福建這邊的海岸線巡航飛行,引誘日本飛機前來空戰,而一心想雪恥的日本陸航也天天派出飛機到福建上空挑戰。
每天不斷地發生空戰,從六月底打到七月初,飛機效能不如對手還主動跑到別人家邀戰的日本陸航頓時吃了大虧。從六月二十號到七月五號這十五天的時間裡,陸航在空戰中損失了超過八十架戰鬥機(有些飛機是在返航後在本方地盤上墜毀),十餘架被地面防空炮火打下,此外還有三十多架飛機在勉強飛回機場著陸後宣告報廢,近百名飛行員戰死或進了紅軍的俘虜營。
而紅軍這邊付出的代價是空戰中直接損失飛機七架,地面上報廢八架,三十餘架飛機受傷,只有五名飛行員陣亡犧牲,空戰損失的飛機全是效能較差的霍克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