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3 / 4)

沒有讓他們降了。只有真正地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如果真的打莫斯科,那才真是一場災難。已經重點防護的莫斯科,德軍再強也難以馬上吃下。而基輔這兒的敵人有了喘息之機,再在後方做怪。那才是真正的前後首尾難顧。

而戈胖子,很多網站都把德國空軍前中後期的失敗全歸於他頭上,這是很不公平的。

德國空軍的一系列的失利,更多的原因,是在於自己的先天不足造成的。

德國飛行員後期嚴重數量不足,怪戈林,說德國的培訓機制不好。

這不能怪他。飛行員,都來都是用零件和汽油澆出來的。而德國最缺的就是油。而在戰前,德國因為受制於凡爾塞條約,一切只能偷偷摸摸。能培育出二萬八千名飛行愛好者,戈胖子已經是盡了最大的努力了——當時小鬍子的要求是十萬。要知道,德國是個無油國,所有的油料都要進口。遠不能和米,蘇這兩個產油的大國比。非不能,不行,實是無力也。

至於新一代飛機開發比不上敵方,同樣也因為油料的原因,科技積累不足,也正是我在第三點所說的,科技樹開發不如米英。

德機在後期活塞機落後於英美,一為化學工藝研究上落後。英米都早早地開發出更高標號的航空燃油,加上資源的優勢,120號燃油甚至150號油可以隨便燒,而只能靠煤化油技術的德國在這方面則落後許多。這是先天不足造成的。羅馬尼亞雖然出採油是優質石油。但在高標號油的開發上,始終是德國的落項。

燃油品位上不去,加上中冷器缺乏的先天缺陷,嚴重製約了德國新式發動機的進氣壓難以提升,更影響了新式發動機的開發,導致1944後大批德機只能小改小鬧將就著用……

這是資源和科技的雙重缺陷造成的,和戈胖子無關。

注:以前看到過一個說法,TA152所用的發動機,終於增加了中冷器和二級增壓,不過真實性無法確定,求科普。

5:虎豹數量不足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又要回到第一點了。

虎豹數量不足的問題,不在於設計,而在於生產,以及工業佈局有大問題。在施佩爾當上生產部長前,他的前任是個混蛋。把整個德國的軍工搞得一團糟糕,當然,責任不能全怪他,這也和整個德國的國家生產體制問題有關,畢竟是資本主義的工廠——類似的情況美帝蘇毛都有。比如美帝方面,大量的優秀的76坦克炮堆在後方的倉庫裡生鏽,而前方的M4還在使用垃圾的短管75炮被虎豹痛打。而德國這邊,小鬍子早早地就要求把三號坦克的炮管加長,結果管軍工裝備充耳不聞,直到某次小鬍子視察坦克部隊後發現這一情況後大發雷霆,才有所改變。而蘇聯這邊,著名的T34的生產裝備,當時受到KV研製者那邊的干擾,以及上層官僚主義的影響,差點就胎死腹中。

而英國牛牛方面,他們開發出了二戰最出色的液冷發動機——梅林,二戰最出色的反坦克炮,17磅炮。可是最出色的液冷戰鬥機和最出色的坦克的頭銜卻和他們無緣。這完全是科技樹和武器開發理念上出了嚴重的問題,也是很讓人無言的。

其實軍工生產,受制於各國利益群體的私心,這樣烏龍的悲劇,美國,英國,甚至蘇聯都發生過,但問題是,英,美,蘇,他們的容錯能力比德國強。美蘇可以錯幾次而不致命,而德國畢竟國力資源有限,錯一次就變得相當地致命。

1941~1942年,這兩年德國坦克的產量,是低得嚇人——41年只四千不到,42年也僅僅是六千。德國不能在42年打敗毛子,最大的罪人就是這個天殺的生產部長。在他的指導下,每當前線取得了某場戰役的重大勝利之後,其生產線上的飛機坦克的產量就直線下降。更不要說德國動員太晚,沒有早早地實行三班倒和免休工作制了。蘇德戰場最關鍵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德國軍工生產部門更象是在度假而不是戰時生產。

等施佩爾上臺後,開始總動員時,盟軍針對德國的戰略轟炸開始了。即使是如此,在後方被炸成一片白地的1944年十月,德國坦克的產量,甚至達到了每月二千的高峰——幾乎不輸給同期T34的產量了。如果能早點完成總動員,虎豹的產量提升一倍並不是太難的事。

關於虎豹產量上不去的問題,討論後個人總結之後,認為是以當時二戰時的生產技術,生產四十五噸以上的坦克,生產難度不小,並不是一般的坦克廠可以造的。而生產三十噸左右的坦克則對裝置的要求要小得多。應當也是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