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確實是個微妙的時刻,英國從王座上掉下來,英鎊國際信譽度大跌水,誰來接過英國人的班,這是很微妙的話題,也是林漢藉機給美國人挖的一個大坑。
舊王已經倒下,新王還未確立。目前最有希望替代英鎊的,自然就是在這一年戰爭中撈到最大最多好處的美國人發行的美元。
林漢派人在美國發表炒作的那些肉麻無比的吹捧美國的文章,本身也是“順應時事”的“順勢而為”,所以一經發表就引發無數美國人的共鳴,然後越炒越大。
美國國內的箐英,不是沒有察覺出德國人在背後充當推手的影子,但是美元成為國際貿易的主體,由此帶來的巨大好處,美國的那些金融資本家們,又怎麼會看不出來,又怎麼能夠抵抗?
這是德國人的“陽謀”,但也是無法抗拒的誘惑。
歷史上,美國人能“和平”地接過英國人的班,成為世界霸主,建立以美元為主體的貿易體系,是建立在美國一家獨大,除他之外,全世界幾個強國,全在二戰流乾了血,無力反抗的大前提下。
但現在,英國人還沒有流乾血,他們只是損失了一堆二十年前建的老艦,大批新艦正要下水,還看得到一線希望。
德國正處狀態最佳的“當打之年”,蘇聯也是體力充沛,兩家都完好無損。
現在的美國,雖然國力和生產力已是世界第一,但這樣就想當龍頭老大,號令諸王,蘇德兩家哪裡會鳥他,英國這個“舊王”又怎麼甘心?
“讓美國人夏天吃秋天的果實!”
林漢讓人在美國炒作這事,就是圍繞著這個思路出發。他花大力氣的媒體上炒作這事,提前催化讓美國人妄想建立美元為主體的國際貿易體系,其目的正是為了繼續離間美英關係。
剛開始時,美國高層還有些清醒,還想再等等看看。可是歐洲局勢的變化,英鎊在國際貿易中已越來越不被信任,全世界都看到了。取代英鎊,搶奪全世界的“印鈔權”的誘惑力,控制美聯儲的那些美國資本家們,又有幾個能忍得住?要知道美聯儲並不是由美國政府完全控制的,美國金融資本勢力在影響力極其巨大,美國政府更象是為其打工的。
這一年來,美聯儲的人就利用其在國會的影響力,一直在遊說著美國政府在這個“歷史的轉折點”站出來,“體現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國際貿易應有的影響力”。這時已經不需要德國方面塞錢叫記者炒作這個話題了,這些美國的金融資本家,為爭奪國際印鈔權,自己就在操縱美國國內的聲音了。
美國人過早對英國人“搶班奪權”的後果,就是英美之間的關係,在這一年裡急劇的惡化。國力大損的英國人表面上不敢和美國人公開對抗,但暗地裡小動作一直不斷,無論支援日本或者炒作美國食品安全問題,以及和世仇德國人在許多事情上達成“默契”,都是這樣國際背景下的產物。
1941年的最後一個月裡,當美國政府正為食物安全問題而焦頭爛額的時候,在東南亞的荷屬印度尼西亞,一場風暴正在醞釀。
印度尼西亞由三千多個大小島嶼組成,各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拿破崙帝國覆滅後,荷蘭恢復獨立。根據1814年英荷所簽訂的條約,印度尼西亞重歸荷蘭統治。
早期荷蘭人對這裡的統治,走的是一條急功近利的商業掠奪體制,但這種手法受到當地居民的強烈反抗——比如1926年爪哇大起義。
隨著時代的進化,吃過不少教訓和苦頭的荷蘭人,也“改進”了殖民手段。
而對民族運動的高漲,荷蘭政府使用的是收買和鎮壓交錯的手法。一方面利用國民參議會來拉龍和收買中間層的知識份子,另一方面對激進的民族主義份子進行毫不留情的鎮壓。
晚清政府時期明清立國以來,為防海盜、倭寇,實行“海禁”政策,限制國人出洋謀生。政府長期都對海外的臣民漠不關心,甚至敵視態度。直到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被迫准許華工出國做工,禁令才被打破。
晚清時期,發生在中國沿海“賣豬仔”,大量的華人被拐賣到世界各地的充當苦力。這些華人苦力慘遭非人待遇,拐匪掠販人口出洋引起的對外糾紛和社會動盪,有損清廷顏面及其統治。另外,晚清政府派遣的外交官員與海外的華人有了接觸,對華僑的富有有了極深印象,並認為可用於中國的現代化。基於此,清廷便逐漸轉變過去漠視、敵視華工的態度。1893年在洋務派官員的推動下,正式廢除了“海禁”令,此後又制定了不少涉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