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申明瞭對海外華人的保護態度。其中最為重要的是1909年頒佈的以“血統主義”為原則的國籍法,規定凡是中華種族之人,不論是否出生於中國,都屬於中國國籍。而印尼的殖民政府依據出身地原則確定國籍,這樣使許多華人擁有雙重國籍身份。這樣的身份使以後原住民對華人對印尼的效忠產生懷疑,埋下了以後的排華、反華的禍根。
這一時期,印尼華人由於政策的鬆動使其原本就強烈的對祖籍國的歸屬感得到釋放的空間。另外,華人在印尼被排斥於政治之外,受殖民統治者的壓迫。此時中國也慘遭列強侵略。這些使得印尼華人把自身與祖籍國的前途命運聯絡在一起。在這種背景下,印尼華人對於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等中華民族自強圖存的運動都積極支援。
他們協助洋務官員辦實業,提供資金和技術。在辛亥革命中,積極發展革命人員,建立革命組織,宣傳革命思想,為革命軍捐獻鉅額經費,乃至直接投身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差不多三分之一是華僑”。
而荷蘭殖民統治者對華人和原住民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將華人置於第一等級西方人和第三等級原住民之間的第二等級。將華人作為殖民統治的工具,造成了華人與原住民的巨大分歧,華人被原住民看作“殖民剝削制度的代理人”。歷史上多次反華、排華事件多是在殖民者的主導下。而當地華人的地位高於原住民,並且是努力想向第一層的西方人靠攏,對比自己地位低下的原住民疏遠。華人的文化、習俗保持中國傳統,其行動表現出對中國的效忠,在印尼國內積極的為國內的革命服務,籌經費,發展革命組織、成員。即使是在免於殖民統治保持獨立的泰國,也因為對於華人效忠祖籍國而出現了排華浪潮。
而這時空華人在東南亞的地位問題,在林漢這個最大的變數出現後,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1932年發生在舊金山的無差別格鬥大賽,當時林漢力挫世界各國的格鬥高手,加上後來其嚇人的“屠熊殺虎如拾草芥”的戰績,以一人之力,幾乎將西方世界用了幾百年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對黃種人的“種族優越感”摧毀得七七八。
在那之後,林漢藉此戰績,在華僑裡贏得了巨大的威望,而後在中共的幫助下,開始在收攏世界各國原是一盤散沙狀的華人華僑勢力。但由此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令東南亞的殖民者,對華人的警惕性更強。
在那之後,英荷殖民者就開始策劃在東南亞進行一次排華行動。
而1935到1936的中國解放戰爭中,海外的華僑青年響應國內的號召,大量的回國參戰。戰後,一部分華僑青年留在中國參予新中國的建設,而另一部分返回了原來住地。
這些返回東南亞地區的華僑青年,在中國接受了紅色革命的洗禮,回去之後,也帶回了“革命的浪潮”和“民族主義思想”。雖然在這些人中的大多數人,在出國前接受了中國方面的教育和組織,返回東南亞地區後有意地“表現低調”,但是大量參加過紅色革命的青年回到的東南亞的行動,還是令英荷兩國更加地警惕。
1939年在歐洲開戰前,當時英荷兩就準備在這兒再次挑起一回排華浪潮,藉此清洗掉不穩定因素。
第346章歐洲眾生相
排華!
歐戰爆發時,英國人就首先動手,藉助中英互相宣戰之機,英國人就首先動手,在東、西馬來半島大肆驅逐華人,到戰爭結束時,總計有約五十萬的華人被迫離開自己生活了幾十年土地。
而當時由於中蘇德勢大,荷蘭人擔心中國的“盟友”德國人藉此發難,當時暫時沒有動手,而後隨著法國戰役法國的迅速戰敗,看著德國鐵騎在西歐洶湧肆虐的場面,又驚又懼的荷蘭人也不敢在這個時間點惹事。
《阿姆斯特丹協定》簽定後,隨著美國和日本的勢力也向東南亞滲透,東南亞的局勢更加地複雜化。從前“罩著”荷蘭的英國戰後國力急劇下降,已不能再罩著荷蘭。門口蹲著美、日兩家一虎一狼,荷蘭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難過。
仙人掌迦納總統執政美國期間,美國力量在向東南滲透的時候,美國方面就透過私下的秘密渠道,暗示鼓勵荷蘭人學英國人清洗當地的華僑勢力。
而1941年英國達成秘議後,日本人也向荷蘭人暗示他們的“反華”傾向,表示一旦荷蘭清洗華人,日本方面會暗中支援。
而這兩年裡,林漢為了將來在東南亞建國,在新中國的支援下,東南亞華被組織起來,逐漸地擰成一團,也越來越讓荷蘭政府感到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