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擠在這裡了。跳出髒泥潭,將國家核心移動大洋洲這個孤懸大洋中的大島上,才是英國帝國未來的出路。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在1944年年初,按阿爾託利的意見,英國國內出版了一本架空小說,名為《假如當年拿破倫登陸英格蘭》。
第487章倒退回十六世紀的英國人
這本名為《假如當年拿破倫登陸英格蘭》小說的劇情,架空的內容是拿破倫戰爭時期,拿破倫領導下的法國,取得特拉法加爾海戰的大勝,而後法軍登陸英格蘭,逼得英國皇室和軍民大量逃離英國,舉國遷到北美加拿大。
後面的劇情是,遷到北美后的英格蘭皇室,率兵南下,消滅了美國,把美國變成了“新英格蘭”。而沒有了英國威脅的拿破倫法國,統一了西歐,建立了歐洲霸權。
而後作者開始架空推演,這樣世界格局下,一百年後的世界會是怎麼樣的世界。
該小說在英國《泰晤士報》上連載,一經登出就引發全國民眾的熱烈追捧。許多年青人看過書之後,都開始YY如果當年英國吞了美國後會怎麼樣。
這部還在連載中的小說的劇情裡,“搬家”到北美的英國,經過百年的蟄伏,重新成為地球上的一個超級大國。而老歐洲這邊,拿破倫法國雖然統一了西歐,卻在和普魯士、奧匈與俄國的長期拉鋸戰中不得安寧。拿破倫法國並沒有象現實中般滅亡,活到了二十世紀,卻在世紀初暴發的新一輪的世界大戰中衰弱。
而躲在美洲大陸養精蓄銳隔岸觀火的新大不列顛帝國,在老歐洲打得筋疲力盡之時,挾數百萬噸的海軍戰艦揮師東進,不但收復故土,更橫掃了整個歐洲,一舉成為世界超級霸主。
對於日落中的英國來說,這部充滿後世起點網文風格的“英吉利雄霸天下”的小說,實在很好地填補了現在的英國平民心中“失落”情緒,加上政府充當幕後推手,一經連載登出就好評如潮。
該書創意是阿爾託利婭提出,英國政府專門找來槍手所寫,其目的正是為了阿爾託利婭制定的“搬家”方案做前期的輿論宣傳準備。
除此之外,英國人做的另一件搬家的準備工作,卻是“清人”。
阿爾託利婭從來就不是善良的人。
她雖然是林漢“生”的,但身為英國艦靈,有著將英國帶出未來那個衰弱命運的天然使命,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她會不擇手段。
二十一世紀的英國,和他們老朋友法蘭西一般,在中國有一外號:英吉利斯坦。
某個後世人見人厭的宗教種族,大量地入侵歐洲,用無敵的子宮武器,將英法這兩個國家染綠。
而有太平洋和大西洋保護的美國,白左盛行之下,白種人也由優勢人口,被黑人的子宮武器打敗,逐漸地向“少民”轉變。
阿爾託利婭不想看到這種局面。
林漢雖然常以“偽毛左”自居,但實際上他的政治觀點,用一個公式就可以體現出來——(毛+鄧+希特勒)除以三。
在民族問題上,阿爾託利婭和林漢相同,都堅持所謂的“人走,地留”的觀點。
在阿爾託利制定的“搬家”大洋洲的計劃中,她一方面透過宗教和政府兩方面下手,毫不留情地清洗大洋洲裡除國教外的其他宗教。另一方面,則是“退回”到十六、十七世紀,大航海殖民時代剛興起時,歐洲人登陸美洲時所採用的驅逐、殺戮手段。
在大洋洲的諸多島嶼,生存著大量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的土著。經過過去兩百年的殖民清洗,這裡的土著已經不多。
但是當阿爾託利婭想要把英國搬家到大洋洲後,她又覺得這裡殘餘的土著實在“太多”了。
1944年後,消失了百年的“捕奴隊”,重新在大洋洲出現了。這些捕奴隊,表面上是私人公司背景,實際上卻是英國軍方在背後暗中支援。
這些政府的“黑手套”,打著私人旗號開辦的公司,組織了大批精壯的武裝人員,手持李恩菲爾德步槍或司徒衝鋒槍,在軍方提供的蒸汽動力輪船地幫助下,一座一座地登陸澳大利亞周邊的英屬島嶼,然後以武力為威脅,強行將這些島上的土著居民全部遷走。然後集體西運,扔到東南亞的一些小島上任其自生自滅。
而這,僅僅只是開始。
按阿爾託利婭的計劃,新的英格蘭將以澳大利婭和紐西蘭為中心,而後控制周邊方圓所有的島群,這片島群包括紐西蘭、新幾內亞島、新不列顛島、新愛爾蘭島等。
但要把整個英國的核心都轉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