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來,這中間的難度,除了成本高昂和時間漫長外,另一個大難題卻是被視為中心的澳大利亞自身。
澳大利亞的土地看似廣袤,其實並不能承載太多的人口。表面上看是因為缺水和沙漠。但事實上,即使在澳大利亞的東南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因為極度貧瘠的土壤,能種出來的莊稼也很有限。
讓很多人難以想象的是,澳大利亞是全球農業生產力最低下的大陸。其土壤貧瘠程度植物生長率和生產力堪稱全世界最差。
在自然界之中,主要有三種方法可以使貧瘠的土壤重新獲得肥力。第一種是火山爆生成的火山灰,富含多種養分,能使土壤變得肥沃,爪哇日本和夏威夷等地皆受益於此。然而在澳大利亞,只有東部很小几個地區在一億多年前曾有過火山活動。第二種是冰川運動,能夠產生有助於土壤肥沃的碎屑。北美洲將近一半的地區在過去一百萬年裡曾遭受過冰河作用的影響,而在澳大利亞,受過冰河作用影響的地方不到本土面積的百分之一。第三,地殼緩慢上升也會帶來新的土壤,為土地增加肥力。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次大陸的恆河沃土。但在過去的一億年之間,澳大利亞上升的地殼面積相當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四面環海的澳大利亞,東部地區表面看心不缺水,實則卻因為雨水過多,量大,又過於集中在某個時間點,降水來得快來得猛,將泥土中大量的營養物質融解,沖走,反而導致土地肥力嚴重下降,造成土質貧瘠化。經過幾十億年的雨水沖刷,養分已經流失殆盡。
在缺乏科學研究的情況下,外行人很難一眼看出這片土地的貧瘠本質。歷史上,最初到來澳大利亞的歐洲殖民者,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相反,他們看著了一望無際的森林和鬱鬱蔥蔥的草原,被這些假象矇騙,誤以為澳洲是一片跟北美一樣富饒的土地。直到最初的樹木被砍倒,草也被羊吃光之後,人們才現這地方的樹木和草都生長得非常緩慢,那些比較嬌貴的莊稼,在很多地方更是幾乎種不出來!
簡單來說,看起來同樣高矮大小的一片樹林,如果在歐洲或北美,從樹苗長到成材階段需要二十年的話,換成是在澳洲,恐怕就需要五十年甚至一百年!
如果是大自然的動物,或許對此無所謂,但對於需要定期獲得收成的人類農夫來說,可就要坐蠟了。
因此,雖然貌似有著跟北美洲和烏克蘭一樣廣袤的大平原,但現代澳洲農作物的平均產量卻很低。比如現代澳洲著名的小麥帶,實際上那些小麥都種植在沙質土壤上,根本就是一個巨大的花盆,沙子形同虛設,農作物生長所需的養分完全依靠化肥,結果就導致澳大利亞的農業成本非常高,有時候幾乎能夠跟日本這樣地狹人多的國家相比,故而縱然澳洲地廣人稀,也無法成為一個農業大國。在澳洲本地市場,國內生產的農產品競爭力經常不敵海外進口的農產品,哪怕後者還要攤上國際運輸成本。例如,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水果公司,在巴西種植橙子,然後把濃縮橙汁運送到半個地球之外的澳大利亞,其成本居然比澳洲人自己生產的橙汁還要便宜。然後,從加拿大進口的豬肉,也要比澳洲本地生產的便宜。
更要命的是,在澳大利亞展農業,還會遇到降水量不穩定的問題。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孕育了古文明的地方,每年都有規律的雨季可以幫助農業展。不管是歐洲印度還是東亞,不管是不是雨熱同期,農民至少都可以每年遵循季節規律來耕地播種,讓作物在雨水的灌溉下生長成熟。
然而,在澳洲的大部分地區,降雨量卻取決於厄爾尼諾現象。每一年的降雨情況都變幻莫測,而每十年間的變化更大,最要命的是完全沒有任何規律可言。經常是十年大旱之後又遇上兩年的大暴雨!
那些最早來到澳大利亞的農民和牧民,在他們選擇殖民村鎮的地址之時,多半是遇上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因此被假象矇蔽了雙眼,誤以為腳下是一塊福地,便定居下來,然後勤勤懇懇地耕耘與播種。誰知在澳洲這塊悲催的地方,好年景是如此的稀少,經常有一半以上的年份,莊稼都顆粒無收!雪上加霜的是,在作物收割後,農田經過一番整地和拔草,光禿禿的土壤就暴露出來,如果之後遭遇氣候變化,農民栽種的作物無法生長,那麼土壤就會一直露在外面,甚至沒有雜草來覆蓋,最終被侵蝕成鹽鹼地或沙漠!
總的來說,澳洲只有西南部以珀斯為中心的一小塊地方,降水量比較穩定均衡,沒有象其他地方般:平時不降水,下雨就是洪災洪澇一大片,把好土好地全部衝沒。雖然土壤依然很貧瘠,但在化肥充足的條件下,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