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可以開展糧食種植農業,但這需要以強大的工業文明為基礎。
但即使是條件最好的珀斯地區,其實總的來說也就跟孕育了古代中東文明的兩河流域差不多。雖然在最初的時候比較適合穀物生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灌溉農業的擴大,土地就會逐漸鹽鹼化,而這一過程是幾乎不可逆轉的……唯一有效的對策就是控制人口數量和開墾面積,絕對不要讓這片土地不堪重負。
不光是這樣,澳洲的大部分土地不僅不適合展農業,甚至連發展牧業都很勉強。比如以前澳洲一向以盛產羊毛而著稱,但事實上澳洲的草原看上去貌似豐美茂盛,實際上比蒙古高原還要貧瘠得多,往往被羊兒啃光之後,就再也不長草,直接退化成沙漠了。為了避免土地沙漠化,在澳洲甚至連牧場都得灌溉和施肥!
歷史上,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澳洲的養羊業已經處於虧損狀態,全靠政府補貼在勉強維持。但牧民的平均收入依然遠低於全國最低工資,甚至大多負債累累,要靠打零工才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消費。
因此,儘管面積跟中國和美國相似,但現代的澳洲僅僅居住了兩千四百萬人口,其實就已經不堪重負,光是糧食一項,都快要從出口國變成進口國了。政府完全是依靠著出口礦產的高利潤,才能夠維持財政平衡,其實根本就是一個大號的沙特,只不過沙特出口的是石油,而澳洲出口的則是煤炭和鐵礦石罷了。
按照有關專家的計算,澳洲這片土地最多隻能承載八百萬人口,才可以保證生態不被繼續破壞,這個數字甚至比英國本土的人口還要少得多!(關於澳洲土地的資料,均出自美國農業專家的調查評測報告)
很顯然,僅僅憑著澳洲本土這樣少的人口承載上限,是無法建設起一個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大國的。
澳大利亞看似美好,但在耕地問題上,卻有如此致命的弱點。這個時代的英國人還未完全體會到這一點,但是從林漢身上得知未來澳大利亞狀況的阿爾託利婭,卻非常瞭解這一點,為此她還專門就澳大利亞的土地承受力寫了一份報告書給英皇和首相。
根據大洋洲的狀況,阿爾託利婭的設想是,搬家之後,將澳大利婭建設成一個未來英國的工業基地。澳大利亞在後世有“礦山上的國家”美名,這裡各類礦產資源極豐富,發展工業不是問題,而農業則交由周邊的島嶼進行。
除了現有的英聯邦紐西蘭外,太平洋赤道線上的那些被阿爾託利婭看中,適合開墾的大型島嶼,比如新幾內亞島、新不列顛島、新愛爾蘭島。此外還有紐西蘭東面那一大片法屬波利尼西群島,這些群島也是阿爾託利婭內定的囊中物。現在法國被德國一分為二,無論南法北法皆半死不活一副鳥樣。未來十年裡,法國人也不太可能有餘力控制這片島嶼群,英國人將重心移動到此地後,有得是時間和手段將其抓到手中。
這個時期,澳大利亞周邊的大型島嶼:新幾內亞島、新不列顛島、新愛爾蘭島,以及幾年前剛被英國吃到肚裡的東帝汶、安汶、西新幾內亞等地,仍然有著大片未開發的荒地。絕大多數地方皆是人煙稀少原始雨林地貌。
前期的開發的難度不小,最大的麻煩是當地各種古怪的熱帶病。儘管已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有大量的現代工程機械,要開發這裡依舊困難。除了巨量的資金外,還需要大量的人命來填。
但心狠手辣的阿爾託利麗婭自有“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
她的解決手段就是日本人。
現在的日本人,也正在菲律賓幹著人走地留的事。菲律賓當地的土著被日本人視為眼中釘,而英國人開發周邊島嶼正好缺少人口。當日本人在菲律賓橫徵暴斂引發當地土著的反抗,然後鎮壓時,英國人會在事後出場,“低價”買走那些被俘的土著,然後送到澳洲周邊的島嶼上強迫他們進行前期艱苦的開發活動。
阿爾託利婭誕生後,提出“搬家”建議,到1945年六月正好過了一年半的時間,英國人開始初步嘗試這個設想也有一年。
阿爾託利婭的“搬家”計劃,是比向美國宣戰還要瘋狂的提案。儘管現在的英國上層還未痛下決心,但是利用“日本人提供的戰俘”降低開發殖民成本的建議,還是被官方採用了。
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有超過一百萬的菲律賓人被英國人從日本人手中運走,送到各個島上進行各類艱苦的開發工程。一年下來,其中三分一的人皆死於當地惡劣的環境,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地上升中。
當德國,中國、英國都先後擁有了屬於自己本民族的“穿越者”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