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艦隊進駐該島。到1944年為止,德國人佈置在巴拉望島的海陸空三軍人員已達到四千人。
對於英國人來說,東南亞的問題,因為德國的插手更加複雜化了。
德國人佔領該島前,日本在這裡大肆抓捕土著勞力,投入菲律賓的礦山勞動,導致這裡本就不多的土著居民人口更少。由於遠離本土,德國人不太可能從本土派人開發,只能和與德國是“一家人”的蘭芳共和國合作。德軍入駐後,在德國方面的默許下,大量來自蘭芳和東南亞的中國移民,打著“勞工”的名議,移民該島,到1944年時,該島華人人口已增加到三萬人。
這些移民的主要工作是開採當地的水銀、矽石礦和鉻鐵礦,此外還利用當地的熱帶環境,種植橡膠樹。
由於林漢是“元首希特勒他爹”,按林漢一家人的設想,在適當的時候,德國人會將這裡轉交給蘭芳共和國。
德國所以會這麼大方,並不只是因為“林漢是元首他爹”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漢娜也意識到,傳統的殖民時代正在過去。德國越過半個地球,強行在這個小島殖民,成本高昂,政治負擔卻太大,巴拉望島對中國意義重大,對於德國來說,卻沒有多少油水。而這裡維持駐軍的成本卻太高,很不值得。倒不如將這裡做為一筆政治交易的籌碼和中國換取更有利的東西。
不過德國在這個時期進入東南亞,加劇了這裡的問題的複雜化。英德在阿姆斯特丹談判時,雙方主要談論的,就是這旦勢力重新劃分的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於幾年後大平洋戰爭結束,這裡利益蛋糕分配的問題。
而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解決的,是太平洋另一個美國捲土重來的問題。
現在美國,正以烏龜流的戰術瘋狂地囤兵大造艦隊,其急速增長的海軍讓英德兩國隔著一個大西洋都感到了冰冷的寒意。
無論是英國還是德國,都認為如果兩家不插手干涉這場戰爭,日本戰敗是必然的,哪怕有神明相助也不例外。
一旦美國打垮日本,其龐大的太平洋艦隊重新向東南亞湧來時,英國海軍根本沒有信心能在這裡抵擋住在戰爭中成長成熟的太平洋艦隊。
英國需要一個有力的盟友在這裡和他們抱團取暖,於是英國政府選擇了德國,而德國方面也有主動靠攏的意思,雙方眉來眼去之下,在很多問題上就達成了協議。
無論是漢娜還是阿爾託利婭,兩人策劃了這一切,英德在阿姆斯特丹眉來眼去了半天,最後的目的只有一個:英德海軍聯手,太平洋戰爭的最後關鍵時刻,下場橫插一手,從背後狠捅美國海軍一刀,再次將太平洋艦隊殲滅。
英國方面所以會有如此瘋狂的想法,實在是這兩年裡,美國狂爆軍艦海的作派,著著實實將堂堂的日不落帝國逼到了死角。英國人根本不相信,幹掉日本海軍,嚐到了“屠神”的滋味,戰後信心大增,發現自己“非常強大”的美國人,會老實地只是“收復失地”,而不會進一步向英國的殖民地伸手。
阿爾託利婭向英國高層提出來的“終極設想”,就是英德海軍聯手,在適當時間對美開戰,而這也是漢娜想要的。
一個強大的美國,不符合德國的利益,甚至不符合所有舊大陸國家的利益——因為美國的工廠生產的工業品,是老歐洲天然的競爭對手。打垮美國,對德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至於英國對德國的威脅?套用林漢的話來說,一個主體人口不到五千萬的國家,有什麼好怕的?就算德國不動手,中蘇兩家遲早都會打著“反對殖民主義”的旗號在英國全球殖民地輸出革命和攪事。
雖然漢娜心裡也贊同英德國聯手襲擊美國海軍,但問題主要還是出在英國自己身上。現在的日不落帝國,不但失去了象哥本哈根行動時那般“幹了再說”的囂張自信,也失去了一戰前玩兩強標準的霸氣,做起事來,變得患得患失。在阿姆斯特丹談判時,英國方面自己蛇鼠兩端,內部爭執很大,始終沒有向德國提出這個建議的勇氣。
不過這也不能全怪他們,現在的皇家海軍,已不是昔日那個老子天下第一的無敵海軍了,歐洲大陸赤化後,英國的戰略環境也很不好。他們防美國,也一樣防備著赤化中的歐洲。
在英國人看來,美國要吃日不落帝國的肉,以德國為首,赤化中的歐洲何嘗不是想要英國的命,兩家都是一樣地可惡。
阿姆斯特丹談判,其實只是一個開始。以後的日子,象這樣談判還會再繼續進行下去。
誰是我們的首要敵人,誰是我們次要敵人,是今天的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