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偃師的重要性。
他有一個難能可貴的品質,那就是百析不撓。
說難聽點,就是臉皮厚……十二月十三日,與李密首戰,幾乎全軍覆沒。不十日,王世充就在此揮兵東進,與李密展開了更加激烈的鏖戰。一個是誓要守住偃師,為他日攻取東都而做準備:一個是拼死要奪回偃師,以保證東都的安全。兩方大軍,以石林山為主戰場,展開了反覆爭奪,可謂寸土必爭。一場大戰,足足持續了十餘日,最終李密和王世充,暫時收兵。
而在這十餘日的光景裡,李言慶也做好了所有的準備。
他從洛口倉抽調出八千兵馬,駐守黑石關,然後又調派一萬人,屯紮在牛渚口。以薛收羅士信為主帥,進可入主三鎮,退可依靠雄關。北進,則可跨河而擊河內,南下,護佑滎陽諸縣。
如此兵丅力部署,也使得整個冬季,東線無戰事。
李公逸同樣不敢輕舉妄動,辛文禮坐鎮滎澤,擺下了嚴密防禦。
李密和王世充似也覺察到了李言慶的意圖,不得不暫時收兵。李言慶太壞了!他扔出來一個偃師,使得李王不得不戰。他則坐鎮滎陽,安心發展壯大。待李王打得頭破血流時,他坐收漁人之利。
李密和王世充都不是傻子,雖則偃師極為重要,可他們對言慶的忌憚,同樣很深。
兩人不得不暫時收兵,想要思考出對付李言慶的方法,然後再做較量。畢竟李言慶的存在,讓他二人都如鯁在噎。不管是李密還是王世充,在交鋒的同時“必須要關中滎陽的舉措。
李言慶越是不動,他二人就越是心驚肉跳。
特別是李密,跨邙嶺入河洛而戰,等同於他的糧道被李言慶控制在手裡。畢竟,每次從邙嶺運送輜重,所費代價巨大。一俟言慶和王世充聯手,把邙嶺小道封鎖,他就等同於孤軍奮戰。
當然了,李密可以退兵!
但問題在於,他又豈能捨得放棄偃師?
好不容易得來了一個橋頭堡,平白放棄的話,不曉得何時才能獲取。如果按照正常手段,李密應該是先打滎陽,再取偃師。歷史上他也的確是這麼做,只是現在,那滎陽郡多了一個李言慶,把滎陽打造的好像一個蜷縮在一起的刺猥,讓李密無從下口,也就格外痛苦。
強攻滎陽?
勝負尚在兩可之間。
就算他攻破了滎陽郡,同樣會損失慘重,到時候面臨王世充的威脅。
那麼,如何才能保證偃師的糧道通暢?也就成為李密當務之急,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王世充的情況比李密強一些,至少他佔據了道義上的制高點。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讓王世充減少很多麻煩。毫無疑問,他可以去強攻滎陽郡。沒想到李言慶來了個二桃殺三士,丟擲偃師縣,任由他和李密爭奪。這樣一來,王世充就只有兩條路。要麼死拼李密,而後和李言慶決戰;要麼和李密聯手,一起對付李言慶。
前一條路,代價太大,王世充未必能夠承受。
哪怕他戰勝了言慶和李密,可別忘了那關中的李淵,也在虎視眈眈。
而後一個辦法,倒是有可造作性。問題在於,李密還能接受他的條件嗎?另外,王世充剛以勾結李密而誅殺了盧楚、元文都等洛陽,七貴”而今就與李密聯手,對付滎陽李言慶,這勢必會引起洛陽人巨大的反彈。他站住了腳跟,但還沒有站穩腳跟。冒然和李密聯合,其弊大於利啊!
兩人收兵,並不代表著事態平息。
相反,由於李王兩人收兵停戰,給李言慶帶來了巨大怕壓力。
李王二人,都不是那種好對付的主兒。別看言慶此前佔了好大的便宜,可實際上呢?李密和王世充同樣沒少得逞。李密夢想奪取東都,於是他得了偃師。不但使其在瓦崗軍的地位聲望驟增,還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各路首領對他的不滿;王世充就更得意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底下還能有什麼比這更大的名目嗎?至少在中原地區,王世充可說是想打誰就打誰。
而言慶呢,表面上大獲全勝。
可實際上呢?
他到現在,連一個完整的滎陽郡都控制不了。
別人如何稱讚他無所謂,可言慶自己心裡卻很清楚。所謂的李無敵,其實是一個很空洞的名號。
他勝仗越多,壓力就越大。
若有一日,他一旦失敗,那無敵的光環消失之後,必然會給滎陽郡,帶來無法想象的劇烈動盪。
也正因為這樣,李言慶才比從前,更加小心,
他心裡的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