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3 / 4)

小說:回到明末當軍閥 作者:標點

鬥來鬥去,卻完全不幹實事,只是好談空言,崇禎重用東林黨什麼實際問題都解決不了。反倒讓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聲勢浩大在大明朝的國土上從東打到西,從北打到南,始終剿滅不了。

關外的女真勢力,更是一次一次的兵臨北京城下,視邊塞城防於無物。

按照東林黨人的說法,只要皇帝親賢臣遠小人,撒佈恩德,自然四夷賓服,可現在這樣子不是再說他皇帝沒有恩德,用的人也不是賢臣嘛。

皇帝慢慢開始對東林感到厭惡,既然東林黨自己的理論都證明自己不是賢臣了,皇帝也不客氣,把一個個東林黨高官驅逐出了朝堂,東林黨人徹底的失勢。

此時在江南大地上,從東林黨人開始,形成了一種結社的風氣。什麼應社、幾社等文人團體遍地都是。

張溥自己就參加了應社和燕臺社兩個社團,但是張溥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活動家,在他的運作下,在虎丘邀請許許多多幾十個社團,組成了一個復社。

隨著復社中幾人考中進士入朝做官,復社聲望一時無兩,隱隱壓住了東林黨的風頭,最鼎盛的時候,社團裡有三千多名舉人士子。

可是張溥這個人,活動有熱情有能量,做官的情商卻不高,很快就得罪了人,被溫體仁暗算,排擠出了朝堂,最後他的靠山周延儒也被溫體仁排擠出了朝堂,復社也開始失勢,那些趨炎附勢計程車子們,慢慢就開始離散,投入其他團體中去了。

張溥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為復社失去了後臺周延儒的關係,所以一直就在為周延儒重新復出做首輔活動,根本的目的,其實是希望重新振興復社,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

因此張溥一面活動給周延儒籌集政治資金,一面指使復社的言官不斷的彈劾內閣官員,現在已經讓皇帝對內閣有些不滿了。

楊潮以前不過是一個連秀才功名都沒有的童生,對這些朝堂上的事情根本不可能知道,他只知道這次是張溥要給周延儒募捐,找到了阮大鋮,阮大鋮不想白花錢,找自己想辦法。

沒想到事情會這麼複雜,並不單單是拿到足夠的錢,就可以買到一個首輔的,還有一系列複雜的政治鬥爭。

聽完王瀟的解釋之後,楊潮突然感覺到,自己竟捲入了一場異常複雜的政治漩渦之中。

“家父從宦官哪裡得知,皇上最近對幾個內閣輔臣極為不滿,張溥指使復社的一些御史不斷的彈劾內閣下,皇上本來就對內閣輔臣不滿,慢慢就有更換首輔的心思了,只是心裡還沒有打定主意要啟用誰。”

王瀟繼續說著。

楊潮已經明白:“那麼說,張溥現在已經基本掌控了局勢。”

張溥不過是借勢,皇帝對內閣不滿,張溥派復社派官員趁機彈劾,皇帝已經打算更換,這一切似乎都在張溥的控制下了。

王瀟道:“已經水到渠成了。只是要想讓皇帝啟用周延儒,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得有人在皇上身邊遞話,皇上現在對文官頗為失望,能說上話的,也就是宦官了。”

明朝的文官總是一次一次的讓皇帝失望,如果說萬曆、天啟兩朝太監當道,才導致天下大亂,那麼崇禎一開始可是重用文官的,弄到現在這個樣子,不得不說文官無能,讓皇帝失望透頂的緣故。

楊潮道:“所以張溥想要籌集獻金,用來賄賂宦官?”

王瀟道:“沒錯。其實張溥現在也就只缺錢了。”

楊潮又不由奇怪起來:“既然如此,你們王家為什麼不直接找上張溥捐助呢?”

王瀟苦笑道:“張溥這個人,雖然貧困,可是為官不貪。對我們商賈也不假辭色,這次籌集獻金,他只在文人中間籌集。寧可找阮大鉞,也不肯找我等商賈。”

楊潮不僅啞然,原來是出於文人對商人的鄙視,出於一種社會成見啊。

“所以你聽到我這裡,就想抓住這個機會了。”

楊潮笑道,不由得佩服王瀟的眼光,夠準、夠毒,而且行動力很強。

讓這樣的人去做官,可能都比那些眼高手低的書生做官要強的多了。

王瀟嘿嘿笑道:“楊兄勿怪,小弟也是適逢其會罷了。既然碰到了,就不能錯過了。”

楊潮也不在意,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利益,只要不觸犯別人的利益,就無可厚非,讓自己活,也讓別人活,這是楊潮的信條。

點頭道:“那麼說,不止你們王家瞭解朝堂局勢。也好,這次你就多請些這些知道局勢的大商人吧,也省的傳揚出去,影響不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